读山海(全两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南山首经 从书名《山海经》,到卷名《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以及《海外》《海内》《大荒》等诸经,今天读来,我们大都对“经”习以为常。 其实,先民最初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及至搦笔直书、结撰文字时,取名标题并无“经”字。书名、卷名的拟定,是后世特定时代精神下的产物。如《诗经》最初称《诗》或《诗三百》,后世整理校订者加“经”字而称《诗经》,《易》加“经”字称《易经》,皆为尊崇之意。 对《山海经》既有的文本体例,一仍其“旧”——主要是汉代刘歆、东晋郭璞校录注解此书的状态。崇敬之情,当放在心底,具体解读时,还当理性分析。例如像《南山经》之类的卷名、篇名,皆宜忽略甚至去掉“经”字,直接当作“南山”或“南山山系”理解,更显豁,更明快,亦有助于还原文本最初的语境,更切近远古的真实。特殊语境下不称“经”,亦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 《南山经》,总称为一篇,分三个次经或山系,每个山系都是自西向东进行叙述的。 ?山 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 ?(què)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yù)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 ?(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疾。 《山海经》从位于南方的 ?山山系开卷。 ?山,可谓居众山之首,占《山经》之先。 南方的首列山系,名为 ?山山系。 ?,小篆作 ?,从隹,昔声,“鹊”之古字,本义为鹊鸟,这里用作山名。 山在《山海经》一书中似只是一个山系的总名,而没有作为一座具体的山进行叙 述,有关 山的内容是缺失的。 一部经典的叙事书写,通常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行文看似随意,实则谨严;排列布局往往都有精深之用,独特之趣。同样是按顺时针方向展开叙述,《淮南子·地形训》以习见的东、南、西、北、中为序,而《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却以“南山”为始。我想如果此书放在足够广阔的空间视野下,足够漫长的时间尺度内,我们可以为这个具体而微的“小”问题找到林林总总的“大”答案。比如,在五德终始学说下,刘向、刘歆父子是否更倾向刘汉政权的赤德,而有意突出南方、赤色、炎帝火德……或者此书遵循古老的圣王统绪——“尧、舜、禹、汤、文、武,皆坦然天下而南面焉”(《淮南子·主术训》),不只是在纯粹进行空间叙述;或者直接是对编定著录此书时的刘家天下的致意,“有汉创业山南,发迹三秦”(《法言·重黎》);或同样都是“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史记·太史公自序》),都有长于叙写风物的特点,此书的体例在向诗学“十五国风”首列《周南》《召南》致敬。 既以“ ?山”命名, 山便不该只是一个轻飘飘的名字,那它又在哪里呢? ?山具体是哪座山,中外学者各抒己见。有的人认为它是《南次三经》中的灌湘山,理由是字形相近,编纂成书时放错了地方;有的人认为它是中越界山;有的人认为它是广西猫儿山……真是“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唐·杜甫《雨》)。如今,人们对 山的追问和考索还在继续。 ?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名为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边上,那里生长着大量的桂树,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桂树,这里指的是肉桂之类的树木。《说文》:“桂,江南木,百药之长。”郭璞的注文有更详细的介绍:“味辛,白华,丛生山峰,冬夏长青,间无杂木。”桂树皮入药,补肾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脉,止痛;嫩枝称桂枝,亦可入药。郭璞在《山海经图赞》(后文简称《图赞》)中对桂木颂美道:“桂生南裔,拔萃岑岭。广莫熙葩,凌霜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