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让-雅克·卢梭与亚当·斯密
ISBN: 9787108076212
查尔斯·L. 格瑞斯沃德(Charles L. Griswold),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古代哲学、道德与政治哲学,兼及哲学写作与风格批评,著有《柏拉图〈斐德若篇〉中的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 in Plato’s Phaedrus,1986)、《亚当·斯密与启蒙德性》(Adam Smith and the Virtues of Enlightenment,1999;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 康子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著有《社会的立法者科学:亚当·斯密政治哲学研究》(2017),译有《亚当·斯密与启蒙德性》(2021)等。
亚当·斯密曾为《国富论》写作过一篇简短的导言, 将之命名为“序论及本书计划”(“Introduction and Plan of the Work”)。这篇导言颇为特殊:首先,《道 德情感论》就没有所谓的“序论”——斯密没有为著作写作 导言的惯例。两相对照,这篇导言就显得有些郑重其事了: 斯密仿佛要告诉读者,导言强调了潜藏在正文中、但不费一 番心力就很难发现的主题与线索;或者,导言给读者提供了 一把钥匙,凭借这把钥匙,我们就能通过幽暗的思想隧洞进 入斯密的理论语境,理解藏身“财富”背后的哲学关怀;再 者,斯密也在标题中暗示,他要在这篇导言中展示其写作“ 计划”——除了交代正文的谋篇布局,他很可能还会阐述写 作《国富论》的意图与原因。 大体而论,这篇导言一共九个段落,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段为第一部分,后五段为第二部分。后五段与正文五 篇相对应,分别介绍每篇主题。斯密告诉我们,正文五篇遵 循“自然—历史—国家”的论述逻辑:前两篇介绍了影响国 民财富发展的两大因素、国民劳动技艺与生产力水平增进的 原因,以及影响劳动结构(即从事有用劳动之人数与不从事 有用劳动之人数的比例)的资本结构;第三篇和第四篇则由 自然至历史,从对原则的思考转入政策之分析,讨论了欧洲 自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斯密告诉我们,受 风俗和阶层利益影响,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政策时常与财富的 自然秩序相悖,欧洲国家的社会变革遵循了某种“反自然且 倒退的顺序”;因此,财富的自然法则虽然不可违背,但也 不会自明于世,它需要国家的维护,需要某种“国家的智慧 ”。所以,在第五篇,斯密着力阐述其国家理论,试图启蒙 立法者,教予他们一种关乎消极正义的实践智慧。所以,《 国富论》行文也遵循了“正—反—合”的论证逻辑,其历史 分析与国家理论都植根于前两篇阐述的国民财富之“自然秩 序”。 在导言第一部分,斯密着重讨论了上述“自然秩序” 的理论基础。斯密的分析呈现出严谨的几何学逻辑,他将历 年国民财富之源泉归诸“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国民的富 裕程度则取决于消费品与消费者人数之间的比例,它因此受 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 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 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 ”这两大因素直接关系到文明与平等的问题:劳动技艺水平 越高,则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劳动分工也越发深入;劳动分 工越深入,则“不从事有用劳动”(即不能创造财富的非生 产性劳动)之人数在国民中所占比例越大,社会越不平等; 因此,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则越不平等。 卢梭在1755年出版了《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 (以下简称《论不平等》)。他在这部著作中强调,自由与 平等息息相关。因为,只有每个人都不受制于任何其他人, 他才是自由 的。于是,他对文明展开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文明导 致并日益巩固了不平等,孕育出腐败与奴役、欺骗与战争。 在他关于人类如何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系谱论述中, 文明被打上了堕落的印记。他用系谱论述作出了道德评价, 这本书分析、比较与评价了卢梭和斯密提出“自我”问题的诸多方式,如人的天性为何,社会性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我们为谁与是否能够认识自己或他人,如何最好地展示人的境况,何为自由,以及我们能够为补救自身深陷的不完美处境做些什么。这些讨论将二人分别代表的法国启蒙运动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截面及其肌理异同呈现在我们面前,读者可以由此理解他们各自的民族何以走上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明白二人不同的自我观、人性观及其历史效应何以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