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

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
作者: 编者:李存山
出版社: 广西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
ISBN: 9787219105290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一),***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儒学联合会理事并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出版著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新三字经与***核心价值观》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86年被**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颁发的**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说到儒家,人们往往“孔孟”并提 ,但这其实是在宋代之后。从汉代到唐代,人们一提 到圣人,往往指的是孔子和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 王姬发的弟弟,成王姬诵的叔父,鲁公伯禽的父亲。 在政治方面,他辅佐武王一举灭商,统**下,建立 周王朝;武王早死,又辅佐周成王,营建洛邑,东征 平定三监之乱,是周朝初年稳定政权的*关键人物。 在文化方面,周公制礼作乐,使周代文物大备,奠定 了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基础,并且影响后世。在“至圣 先师”孔子那里,周公堪为他一生践行“德…‘礼” 的典范,因此常常梦见周公,晚年时,孔子将无法梦 见周公视为自己的衰老和无力,他感慨地说:“甚矣 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文王、武王, 到周公、成王,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缔造史,也是一个 家族的兴起史。周公是这个兴起历程的引导者,也是 这个家族的守护者。一代英雄曹*,曾用一句“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的强烈 意愿,这句诗流传千古,为众人所知,而“周公吐哺 ”的典故出自周公对其子的训诫,却鲜为人知。他写 的一些家规训诫,比如《诫伯禽书》《无逸》,成为 家训名篇。他教育儿子和侄子时强调的勤俭、敬畏、 谦虚等品格,以及作为皇族负责人所秉持的顾全大局 、忠诚无二的精神,都对后世的家风家训影响深远。 一、忠信传家远 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称作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在 郡县制**推行之前,这种特色尤为明显。正因为家 国同构,才有了“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帝 王的家事即是国事,国事亦与帝王的家事相关联。而 周公对武王、成王的辅佐,既是对国的忠诚,也是对 家族的忠诚。 周王朝是由一个西方的小部落发展起来的。在商 朝强大的时候,周是臣服于商的异姓封侯。商纣王在 位时,姬昌为西伯侯。他修德睦邻,努力发展生产, 使周成为众多诸侯国中实力*强、*有威望和号召力 的**。许多人才和诸侯纷纷归顺西伯侯,以至于当 时周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不过文王仍然 恪守臣节,依然保持对纣王的忠诚。文王死后,武王 即位,此时的纣王已荒淫无度,为人神所共愤。武王 便联合各诸侯国起兵伐纣,商郊牧野殷*倒戈,纣王 自焚。武王灭商后,因为过度劳累,患了重病,宫中 和朝堂无主,周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这时,周公站了出来。他觉得作为武王的弟弟, 要对兄敬;作为武王的肱股之臣,他要对君忠。于是 他建立了三个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祈祷,求让 自己代替武王去死,以安天下。 太王、王季、文王是武王、周公的先祖。那时的 人认为,有德的帝王死后,其灵魂将升天,成为天帝 的辅助(所谓“宾于帝”)。后世子孙向祖先和天地祷 告,可以获得赐福。太王就是古公宜父,是周族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