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代价
作者简介
乔雁,教育学硕士。 张晓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劳伦斯·李默尔,《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报刊撰稿人,记者,畅销书作家。其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肯尼迪的女人们》、《正义的代价》等。
内容简介
**章 丛林法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你必须接受丛林法则…… 如果法官都能够被收买,就没有什么公正可言了 。 1 2009年3月3日,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里,正值晚 冬时节,天气寒冷逼人,托尼娅·哈特菲尔德(Tonya Hatfield)蜷缩着身子站在黑魃魃的美国*高法院大 楼外面。往年的这个时候在华盛顿特区,樱桃花都该 要开放了。可是今年,这座城市却迎来了一场八英寸 的降雪。工作人员已将法院围的积雪铲除干净。哈特 菲尔德爬上四十四级台阶,来到了法院正门,那里已 经有三个人在排队等候参加上午的开庭。 年过四十的哈特菲尔德身上穿着厚重的大衣,手 上戴着皮手套,但脚上的鞋子无法抵御近乎零度的严 寒。因为着急赶在大雪封路之前到达华盛顿特区,结 果从西弗吉尼亚州南部的家中出发时,她匆忙间忘记 穿上冬季御寒的靴子。现在,鞋子里的脚趾已经冻得 麻木了。 哈特菲尔德以前只来过一次华盛顿。当时,她还 是十一年级的学生,满怀兴奋之情,憧憬着美国民主 精神的圣地。她是矿工的女儿,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她 相信,当其他所有的办法都行不通时,法庭还可以帮 助穷人在有钱有势阶层面前伸张正义。心中怀着这样 的信念和理想,哈特菲尔德离开了位于西弗吉尼亚州 吉尔伯特(人口只有四百一十七人)的家,前往肯塔基 大学法学院求学。拿到学位后,她回到家乡吉尔伯特 ,开设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然而多数时候,她办理 的都是些人身伤害之类的小案件、房地产决算案件、 遗嘱赠予类案件以及其他的法律事务。 哈特菲尔德的初衷,是想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为那 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张正义。然而,她办理的案件每 次只会与那些高官显贵不痛不痒地擦身而过。她认识 到,在明戈县,煤炭公司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政治体系 ,因此,存在种种严重贪腐和不公正的乱象也就不可 避免了。对于像她这样的年轻律师来说,受理这样的 诉讼案件无外乎是一次又一次的徒劳抗争而已,所以 哈特菲尔德曾经一度考虑离开这个行业。也就是在这 个时期,她遇见了匹兹堡律师布鲁斯·E.斯坦利。 当时,她正在办理一起牵涉到两名矿工在煤矿死亡的 案件,斯坦利是她的合伙律师,而涉事煤矿就隶属于 阿巴拉契亚*大*有实力的梅西能源公司。 斯坦利鼓励哈特菲尔德一定要坚定从业信心。此 后,她一直坚守在律师这个行业里,没有再产生退出 的念头。**早晨,她顶风冒雪驱车三百六十英里, 赶来旁听斯坦利接手的另外一起涉及梅西公司的案件 。对于斯坦利来说,这也是他**进入*高法院。斯 坦利作为记录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踏进*高法院的大 门,但是哈特菲尔德并不想麻烦他去帮自己弄一张参 加上午十点庭审的通行证,她打算同其他人一起排队 碰碰运气。 此刻已是黎明时分,哈特菲尔德抬头仰望四层楼 高的法院大楼,镌刻在佛蒙特大理石外墙面上的“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即便有幸进 入法庭参加庭审,她也不敢相信,自己能够目睹*高 法院的法官将那句话践行到她朋友的案件审理中,因 为,果真如此的话,司法行为将得到重新定义,其影 响范围不只是西弗吉尼亚州受制于煤炭资源的法律体 系,而且也将波及整个美国的每一个法庭。 等候在*高法院外面的哈特菲尔德冻得瑟瑟发抖 。两英里外,西奥多·B.奥尔森(Theodore B. Olson)正驾车穿行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这位 六十八岁的律师身穿厚实的羊毛外套,一边开车驶过 这权力走廊,一边在头脑中思考着几个小时后他将在 *高法院进行辩论的案件。 奥尔森浓密的栗色头发颇有里根的风范,看不到 其中哪怕半点花白的痕迹,脸部具有典型的男性特征 。在陪审团面前,他的这张面孔可能很有男性魅力。 但是**上午,这样的魅力却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 因为他要面对的陪审员是*高法院的九位法官。奥尔 森的公众形象**谦逊内敛,可作为律师,他需要处 理*为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他的内心深处是极其自 尊和自负的。在*高法院,律师们只有半个小时时间 来进行案情陈述,官司的输赢就在区区几分钟里见出 分晓。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