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809/15/20210809150054217.jpg)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2018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ISBN: 9787532169757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社会语文类期刊,创刊于1995年,月刊。《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杂志入选全国“百强报刊”、“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百种优秀报刊”,是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优秀期刊。每年年底杂志评选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和“十大语文差错”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引起广泛关注。
文字无国界 咬嚼处处在 汪惠迪 1995年1月,《咬文嚼字》创刊。那时,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从事文字工作;所谓文字工作,其实就是咬文嚼字。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咬嚼”《联合早报》,查看有无语用失误,若有,就加以评改,通过公司内部设定的机制提请编辑部同事注意。我的另一职责是帮同事解决新闻写作或处理中遇到的语言应用上的问题。身在异国,单兵作战,我是多么希望《咬文嚼字》陪伴我“咬嚼”啊! 信是有缘。1996年10月中旬,我到桂林参加会议,在会上见到了神交已久的上海师大中文系教授何伟渔先生,交谈中得知何教授是《咬文嚼字》的编委(现为顾问),便向他倾诉我的心愿,何教授热情地表示乐意协助。我回新加坡后不久,就收到何教授从上海寄来的几册《咬文嚼字》,真是如获至宝,全部通读一遍。11月,主编郝铭鉴先生因参加华东书展到新加坡,一日到我所服务的公司参观,见面时,我又向郝总表明心愿。郝先生回国后,来信聘请我担任特约编委,并按月寄赠刊物。从此,我跟《咬文嚼字》结下不解之缘。弹指间,已经22个春秋了。 1996年12月3日,我以《中国刊物致力纠正语文偏差》为题,在《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一篇评论,当月11日,《参考消息》予以转载。拙文详细地介绍了《咬文嚼字》,新加坡书商获悉后,就把它引进新加坡。翌年12月28日《联合早报》报道,《咬文嚼字》1996年合订本同时成为新加坡三家华文书局的十大畅销书之一,排名第6。随后《联合早报》的副刊也获得授权,可以转载《咬文嚼字》上的文章。《咬文嚼字》落户新加坡后,就跨过柔佛海峡,销行马来西亚。本刊特约编委田小琳教授身在香港,她到上海探亲,特地买了单行本和合订本带回香港,送给学生和同事,向他们并通过他们推荐《咬文嚼字》。她告诉笔者,凡是读过这份刊物的香港朋友无不有相见恨晚之感。 我回忆与《咬文嚼字》结缘的往事是想说明,这只语林啄木鸟早已飞到境外和海外的华人社区了,那里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2016年9月,《咬文嚼字》新辟了一个专栏《华语圈》,为内地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为域外作者提供了一个“咬嚼”的平台。《华语圈》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郭熙教授写的《关注全球华语大有可为》。他说:“《咬文嚼字》一直关注国内语言应用的方方面面,在国内人民的语文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特设《华语圈》专栏,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语‘咬一咬’‘嚼一嚼’,应该也是非常有意义甚至很有趣的事儿。”截至2018年12月,《华语圈》共刊发134篇文章,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咬文嚼字》与时俱进,正在引导读者关注全球华人的语文生活,“咬嚼”境外网络和纸质媒体的华文。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8年度合订本(精装)。《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