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休谟--他们的时代恩怨/走近大思想家

卢梭与休谟--他们的时代恩怨/走近大思想家
作者: (英)大卫·埃德蒙兹//约翰·艾丁诺|译者:周保巍//杨杰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卢梭与休谟--他们的时代恩怨/走近大思想家
ISBN: 978720813982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所以,在1714年,带着其新近建立起来的各种社 会关系,怀揣着他的新记谱法和一部喜剧剧本,卢梭 准备在文化之都巴黎大展手脚,为自己博取锦绣前程 。 实际上,对于卢梭而言,名望,以及不菲的财富 ,终究都会如约而至,但不是现在。在那时,巴黎还 看不上这个年轻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乡 巴佬而已。而音乐界的权威也对他的记谱法嗤之以鼻 。 眼看着钱囊渐空,卢梭不得不拼命地创作戏剧和 芭蕾舞剧以维持生计。在闲暇时,他会在咖啡馆里与 弗朗索瓦一安德烈·菲利多(Fran~ois. AndrePhilidor)①弈棋,借以消磨时间,菲利多不 仅棋艺一流,而且也是一位作曲家,跟卢梭算是同道 中人。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一位年龄相仿、境遇相 似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狄德罗(DennisDidcrot) ②。 狄德罗是怀揣着崇高的文学抱负来到巴黎的,并 且也有着与其雄心相匹配的才干和天赋。狄德罗生性 好辩。热情洋溢,思想自由、狂放不羁.不仅出版了 大量的政治、哲学和科学著述,而且还有小说和戏剧 面世。但最能使他彪炳史册的当属他积25年之心力一 手创办的《百科全书》。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不仅编 撰和收罗了成千累万的词条和插图,而且还把当时所 有的一流学者都网罗至其麾下。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 焦点和典范,《百科全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记载 和传播知识,而且还旨在推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论辩 。通过为它撰写音乐词条,卢梭也从中挣了一些钱, 总计不下两百法郎。他还负责撰写了当时最为重要的 政治词条之一——“政治经济 学”(EconomiePolitique),而这也为他后来对财 产权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这八年中,卢梭尽管从事过各式各样的活动,但 一直籍籍无名,直到1749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 有一天,他正赶往万塞纳监狱(Vinccnnes)去 探视狄德罗。他的朋友收到了“密札”——臭名昭著 的皇家逮捕令,可以不通过任何法律程序而将人们投 入监牢——正遭到羁押,因为在书报检察官看来,他 所撰写的《论盲人书简》 (LetterontheBlindfortheUseofThoseWhosee)① 含有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观点。由于《百科全书》第1 卷即将面世,狄德罗非常需要朋友的陪伴,以便鼓舞 斗志。作为狄德罗(那时)最亲密无问的朋友,卢梭 每隔一天都会去看他。卢梭曾说道:“我肯定是最同 情他遭遇的人之一,我想自己也应该是最能抚慰他心 灵的那个人。” 从巴黎到万塞纳足足有六里路,而经济上捉襟见 肘的卢梭只能冒着夏日的酷暑和飞扬的尘土步行去看 他。有一次,坐在路边的树下歇息时,卢梭开始翻阅 他随身携带的一本文学杂志,并注意到其中所登载的 “第戎科学院”(theAcademicdeDijon)所发布的 一则征文启事,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起了败 坏风俗的作用,还是起了敦风化俗的作用?”后来在 谈及此事时,卢梭袒露心曲:“在看到这个题目的一 刹那,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我自己也变成了另 外一个人。”直到抵达万塞纳,卢梭“一直处于一种 近乎发狂的亢奋状态”。 卢梭的仇敌们可能会说,此后的他一直处于这种 状态,但卢梭却不这么认为。狄德罗“鼓动我将我的 想法写下来并参加征文比赛。从那一刻开始,我就陷 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在我的余生中,我所有的不幸, 都是那一刻的谵妄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卢梭开始发狂地工作,并在辗转反侧、苦思冥想 中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将这 些结果记下来,一一这最终成了他的写作习惯。正是 这篇文稿——在其中,卢梭对文明的腐蚀性影响进行 了极具煽动性的攻击……为卢梭赢得了头奖(一枚约 值.30()里弗的金质奖章)。在以《论艺术和科学 》(DiscourseontheSciencesandtheArts)为名发 表后,这篇论文立即在全国上下引起一片轰动。这位 穷困潦倒、名不见经传的38岁的音乐家和剧作家,一 夜之间蜚声法国,成为“文人共和国”——它是由机 智、论辩、文学和哲学探讨以及沙龙所组成的一个私 人世界的别称,它与同时代传统宫廷文化的单调乏味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巴黎知识界的座上宾。 P12-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