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七棱镜 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古画七棱镜  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作者: 陈晨|责编:刘洲原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古画七棱镜 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ISBN: 9787559472007

作者简介

陈晨,南开大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博物馆书画文物鉴定专家、文物策展人;故宫博物院访问学者;天津市美学学会文物与博物馆美学专委会会长;天津市拍卖行业协会顾问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博物馆与书画文物研究十余年,经手古代书画文物十余万件,考察走访国内外博物馆2000余座。主持策划文物展览50余场,出版3部专著、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曾获天津市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一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内容简介

001 中国画为什么叫“中国画”? 中国画为什么叫“中国画”?“中国画”到底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说不清楚,或者说得很片面。我们一般都会认为中国画就是“中国的画”,或是“中国人画的画”,这么说其实也没错。但是在我国古代,“中国”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中国”,所以不可能有“中国画”一词的出现。 古人们称绘画为“丹青”。“丹”和“青”是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矿物质颜料,“丹”是朱红色,也就是“朱砂”;“青”是青色,也就是“石青”。因为在唐代之前的中国画大多是以“设色”为主的,所以古人用两种颜料的名字代替,起了这么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当时的民间画工都被称为“丹青师傅”。杜甫曾经有诗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元代之后,“设色”不再是绘画的主流。文人们不喜欢那些浓烈的色彩,更喜欢简洁的“黑白”色系。于是,中国画又多了一个名字,叫作“水墨”。 到了近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争论出现了。为了对抗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思潮,很多人高举着“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的旗号,将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定义为“国字头”,比如“国乐”“国医”“国菜”“国花”等,那么绘画自然就变成了“国画”。“国”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民族性,是为了区别于“洋”,比如“洋货”和“国货”、“洋文”和“国文”等。在当时的高等美术院校,就绘画部分而言,就分成了“国画”和“西画”两大专业。虽然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分分合合,但都没有改变这种形式逻辑上同级的二元对立格局。“国画”和“西画”还是二分天下。 到了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两个因素改变了“国画”的地位。一个是“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要求,另一个就是苏联契斯恰科夫油画教学体系的引入。1950 年在国立北平艺专基础上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首先把“西画”分为了“版画系”和“油画系”。而“国画”是以“写意”为主体的,不具备像古典油画那样天然的现实主义风格,所以遭到了很多冷遇和质疑。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把“国画系”改名为“彩墨画系”。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彩墨画系”又改回了“国画系”,这是因为此时民间又出现了一波“整理国故”的思潮。“国画”的这一次诞生,意味着从民国时期代表传统绘画的“国故”“国粹”转变成了“新中国”的画种。此后,国画、油画、版画并列的“造型艺术”门类格局,更是被约定俗成地规定下来。“国画”的外延义也从最初区分与西洋绘画的“中国绘画”限定成现代意义上的“彩墨画”。直到1957 年,当“北京国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建议改称“北京中国画院”,以避免形成“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别的画都不是国画”的误解。从此,“中国画”成为公认的、统一的名称。但是在1979 年出版的《辞海》中,赫然地将“国画”定性为“中国画”的简称。查阅20 世纪80 年代的各类美术工具书,都是如此记载,可见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原先已经被混用的两个名词,由官方编辑出版的一部工具书进行了判定,至此有了合理的依据。 在当代中国,已经习惯将“国画”和“中国画”两个概念完全等同,不但在中国当代的美术史研究中,将“国画”等同于“中国画”者大有人在,就是在美术院校“国画系”的内部,师生往往对本系的名称也是模棱两可。“国画”和“中国画”的不同含义,在今天许多人那里都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的问题了。 1.中国画应该如何看?围绕中国画又会产生哪些相关问题?作者将涉及中国画的问题分为七个侧面,站在专业角度,梳理了围绕中国画的100个问题,一步步带读者由浅入深,进入中国画的领域。 2.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既有中国画、书画鉴定专业背景,又有策展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从业经历,以一个多维的角度讨论中国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局限于解读作品、画家、美术史。 3.本书的语言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每章后都富有总结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让不同需求的读者能够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