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对话

正向对话
作者: [美] 麦可·索伦森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正向对话
ISBN: 9787516836484

作者简介

"[美]麦可·索伦森 著   美国知名的心理研究员、咨询师、市场营销专家。多年来在各种咨询、教练课程当中累积了无数个有效沟通的案例,融会贯通之后撰写出本书。? 他曾连续五年、每周两次不间断地接受人际关系咨询,又遍读各种关于人际互动与关系的书籍,整理出一套简单,但实证非常有效的沟通法则,让别人愿意聆听你,使你与他人建立紧密而圆满的关系。?本书帮助过无数人修补破碎的关系,重新激发自信,在爱与生命中建立联结。邀请他分享的单位包含财富500强企业、美国国防部等。"

内容简介

"的确,我不是心理学家,也没有给名流巨子或大牌 首席执行官做过顾问,我的名字后面也没有“专家”二 字。老实说,我在智力、天赋或能力方面和大家没有什么 不同。不过,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从四年多的治疗和辅 导中得到的知识和见解,以及反复试错中的那些荒诞不经 的经历。我从十几本相关的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和 实践案例,从与专业人士长达五百多个小时的讨论中提炼 了关键的原则,并且通过数千次的实践调整,证明了这些 方法的有效性。姑且先相信我吧。慢慢地,你会沉迷其中 的。在此,我向你保证,这绝对不是假大空的东西。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了,这本书很薄。我也曾想过添加 一些额外的(实际上是不必要的)章节、故事和逸事,让 书变得厚起来。因为,根据惯例,书架上的书越厚,越显 得高大上,对吧?然而,一本只需要五十页就可以把问题 说清楚的书,却硬要拉长到三百页,这样的书我是不会去读的。所以,这本书绝对不会人为地拉长。 相反,我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你马上就 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因为,说到底,要想知道书中提到的 原则是否和我所说的一样强大,唯一的方法就是亲自去尝 试,去练习,去运用。书中收录了我认为有价值的故事和 研究,目的是能让大家一口气读完(比如,花一个周末就 可以读完)。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重温一下。 在开始阅读之前,你一定要知道,这些原则不会立 刻解决你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不会立刻治愈你的 所有疾病,也不会立刻让你变得好看。但是,它们会改善 你的人际关系,增加人们听取你建议的可能性,增强你支 持帮助他人的能力,并有助于你更加从容地应对激动的情 绪。我亲眼见到它们在我的身上和很多人的生活中创造了 奇迹。这些原则一再应验。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它们,是绝 对不会失望的。读了上面这句话的人大都会说:“当然,人们渴望 得到倾听,这并不奇怪。如果我善于倾听,人们会更加喜 欢我,更加尊重我。”这种说法固然没错,但并不完整。 请注意,“得到倾听”之后还有一部分,而且,我个人认 为,这一部分更加重要,那就是“得到理解”。这表明 “得到倾听”和“得到理解”是有区别的。作为人类,二 者缺一不可。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听清了你说的话,却似 乎没有明白你的意思?或者,他可能理解了你的观点,但 显然与你当时的情绪或情况无关?那人只是听清了你的话语,却并没有真正理解你的意思。我知道,“听觉”从技 术上讲是一种“感觉”,即借助耳朵,我们能够听到声 音。但是,在口语中,我们经常说I hear you(我听到了, 知道了),来表示I understand you(我理解你)或I know where you’re coming from(我明白你的意思)。这就是我们 渴望的那种倾听—一种真正的理解和共鸣。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你如何才能让人感到他真的得 到理解了?这就是真正有趣的地方。世界上善于倾听的人 不光是倾听。他们一边倾听,一边理解,一边认同,而认 同则是秘密武器,是神奇的配方。 不要只是听,要说点什么 不久以前,我和一位女士约会。她很擅长倾听,却不 懂得认同。每当我向她讲述一个令人兴奋或非常痛苦的经 历时,她总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等我讲完之后,她又 会木呆呆地看着我,好像在说:“你讲完了吗?” 一天晚上,我终于崩溃了。当时,我给她讲了一件令我特别兴奋的事情。讲完之后(我稍微平静了一点,因为 讲故事时我会变得异常激动),我看着她。可是,映入我 眼帘的依旧是那种茫然的表情。“棒!”她淡淡地说道。 就这样,再也没有二话。 我停顿了一会儿,期待她能够说出“太令人兴奋了” 或“那你后来做了什么”之类的话语,或者至少让我知道 她真的在乎我刚刚分享的东西。我可是一口气说了好几分 钟,一个简单的“棒”字绝非我所期待的反应。 可事实就是这样。 她只是回过头来看着我,脸上带着同样平淡(尽管好 看)的表情。最终,她问:“怎么啦?” 好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静静地听我讲着故 事,没有插话,一个字的回应也显得挺可爱的。我还期待 什么? 在我们相处的这个阶段,我所期待的—也是真正 渴望的—是认同。我希望她能认同、理解并分享我的兴 奋。我给她讲这个故事,不是因为我爱说话;我给她讲这 个故事,是希望她能看到我的兴奋,并分享我的情绪。我希望我们能通过我的经历产生共鸣。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像任何一个健康、高效、 有责任心的人一样,开始漫不经心地浏览社交软件。几分 钟后,我看到了《商业内参》上一篇文章的链接,标题是 《科学表明持久的情感生活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特征》。 出于好奇,我点开了链接,并开始阅读。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成 果。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戈特曼对几千对夫妇进行了研 究,试图找出维系情感生活的秘诀。为了破解健康持久的 情感生活的密码,戈特曼及其同事把他们所在的华盛顿大 学的实验室装扮一新,看上去与一家漂亮的客栈无异。他 们邀请了一百三十对新婚夫妇,让他们在这个幽静的地方 度过一天。然后,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即大多数人在周 末所做的事情—做饭、聊天、打扫卫生、闲逛,等等。 戈特曼在观察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在整整一 天里,夫妻双方都会提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小请求。 例如,丈夫会看着窗外说:“哇,瞧那辆车!”不过,他 的焦点并不在车上,而是希望妻子能有共同的兴趣,与之呼应。他希望通过汽车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哪怕时间不 长。戈特曼将这些“联系请求”称为“投标”。 妻子可以选择积极回应(“哇,太美了!”),消 极回应(“哎,太丑了!”),或者被动回应(“嗯,不 错,亲爱的。”)。戈特曼将积极的回应称为“趋向”投 标人,将消极和被动的回应称为“背离”投标人。事实证 明,夫妇对这些“投标”的反应决定了其婚姻是否幸福。 戈特曼发现,在六年的随访期内离婚的夫妇,其“趋 向”投标人的概率是33%。这意味着他们的“联系请求” 只有十分之三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即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和 同情1 。 相比之下,六年后仍在一起的夫妇,其“趋向”投标 人的概率是87%,这意味着婚姻健康的夫妇十有八九会满足 伴侣的情感需求。 现在问题来了:通过观察这类互动,戈特曼显然可以 预测夫妻(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也无论是年轻的 还是成熟的)在几年后是否会分手,哪些夫妻虽然在一 起却并不快乐,哪些夫妻既在一起又很快乐,其准确率高达94%。 当我坐在电脑前阅读这篇文章时,突然眼前一亮,一 股洞察和认同(带着一丝证明)的浪潮淹没了我的身体。 这正是我的情感生活中所缺少的东西!我确实每天都频繁 发出“投标”邀请或“联系请求”,但我女朋友“趋向” 我的次数却少得可怜。 此时,我对认同这一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也很 擅长“认同”他人。然而,让我不明白的是自己什么时候 需要认同。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渐渐明白,戈特曼所说的 “趋向”某人,是对“认同”的另一种描述,即对他人的 评论、请求或情绪表现出兴趣,并肯定其价值。 这一新的见解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现实:认同对于建立健康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于 任何一种关系来说都是如此,无论是情侣关系还是其他关 系。因此,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想善于倾听,必先学 会认同。" "★提升人际关系的非暴力沟通宝典 ★获独立出版商图书奖、zui受读者欢迎图书奖! ★Goodreads上万好评,畅销全球12国 ★连续6年位居美亚沟通类榜单 ★掌握正向对话,精进你的沟通方式,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