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47.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士魂以经世(黄宗羲与传统士人精神的再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ISBN: 9787511553058
第一节早年学思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晚明以降以至于明清之际可 以说是继先秦、两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而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无疑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农历八月初八,黄宗羲生 于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为家中长子,其父黄尊素 (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母姚氏。黄宗羲七 岁时,父亲黄尊素中进士,次年授安徽宁国府推官, 后任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他的少年时代,基本在 宁国、京师等地的随父外任中度过。少年时期的黄宗 羲并没有在事关举业的“正经功课”上表现出太多过 人之处,相反倒是对小说演义等“闲杂之书”表现出 浓厚兴趣。黄宗羲晚年回忆,其时年十四随父在京时 ,“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 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熟睡,则发火而观之。” 孩子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过细心父母的眼睛,“一日 出学堂,忠端公见其书,以语太夫人,太夫人日:‘ 曷不禁之’?忠端公日:‘禁之则伤其迈往之气,姑 以是诱其聪明可也。’”父母的开明,给了少年黄宗 羲充分发展自身才智兴趣的空间,而这也对他未来的 思想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无忧无虑的少年岁月转瞬即逝,黄宗羲十七岁时 ,重大的家庭变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中骤然来袭。明 天启五年(1625),东林党人在与魏忠贤阉党的政治斗 争中失势,作为东林重要成员的黄尊素亦被削籍罢归 ,次年被捕入京,下诏狱,六月被害。天启家难,虽 是黄宗羲一生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却也在无形中对 其学术路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黄尊素被执入京前,遗言嘱咐黄宗羲须多读史书 。天启六年(1626),黄尊素罹难于诏狱,门生徐石麒 渡江来吊,教以读史之法,日“学不可杂,杂则无成 ,毋亦将兵农礼乐,以至天时地利、人情物理,凡可 以佐庙谟、备掌故者,随其性之所近,并当一路,以 为世用张本。”父亲与师长的教诲,使得黄宗羲改变 少年时代泛滥驳杂的读书习气,开始系统研读历代史 书,“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每 日丹铅一本,迟明而起,鸡鸣方已,两年而毕。” 天启家难带来的另一学术因缘是黄宗羲与刘宗周 的结识。黄尊素被逮临行前,命其师事同乡挚友、理 学大师刘宗周(1578—1645,字念台,号蕺山)。这段 师生缘,将对黄宗羲后来的学思历程产生深刻塑造。 刘宗周的学术思想一方面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另一 方面也对阳明后学末流的玄虚、情肆之弊深有反思, 主张以慎独、诚意之学修正良知之教。在挺立个体精 神的同时维系道德价值。不过,心性之学的深微显然 不是初谙世事的少年黄宗羲所能充分领会的,只有在 经历了人生的磨砺之后,老师的道德性命之教在他那 里才完成了从“闻见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转化。 不过,刘宗周对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并不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