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精)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信这种东西,不管如今有多少既逼真又便捷的电 子变体(电邮、短信、微信),我都认定,唯有白纸黑 字套信封盖邮戳的那种,才真正符合“信”的题中之 意。儿时收到的**封信来自本区另一所小学,那女 孩只是在区三好学生夏令营上跟我有过半天的交情。 实际上,照面才十分钟我们就互相交换了地址,宣告 从此以后成为“永远的”笔友。在剩下的时问里,我 们聊天的中心思想就成了对即将收到的信的憧憬。交 换邮票,花色信笺,务必在信封里夹一张叶脉书签… …它们在想象中的样子甚至*激动人心,*像是为一 场成人礼悄悄燃放的**。 这段友谊——像*大多数友谊一样——当然没能 “永远”。来回两封信,我们便失去了联络,我连她 的名字都没能记住。但我记得邮递员**次在楼下喊 我的名字时我为之骤然加速的心跳,也记得终于有机 会在信纸上写下**行字时那莫名其妙的骄傲。直到 在大学宿舍里,每回被刚从传达室那里抱来一大摞信 的同学叫到自己的名字,仍然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 。如果在某些特殊的*子里,你在众目睽睽之下接过 一封笔迹可疑的信(信封上也许还傻乎乎地画着一颗 心)——你越是佯装矜持,那份掩饰不住的得意就越 是激起旁人的羡慕嫉妒恨。 电子化的书信是终结这些乐趣的冷面杀手。那些 也叫“信”的玩意无声无息地混在一堆广告里抵达你 的电子邮箱,没什么废话;你淡淡地回复,鼠标一点 就得到了问题圆满解决的假象。你很放心地着手解决 下一件事,因为你觉得无论是来言还是去语都有了稳 妥的备份,不像纸信那样,一旦郑重其事地寄出去, 收寄双方的心思就跟着在钢丝上晃悠。一旦寄丢,你 便无法复制粘贴当时力透纸背的心血,或者你压根就 不敢问那边有没有收到,*不可能指望对方的邮箱会 有任何形式的“自动回复”,只能正过来反过去地将 猜疑煎成一只溏心荷包蛋。 是的,记忆就是这么吊诡的事:在磁盘里留下多 少备份,也不及这漫长而难熬的“煎蛋”的过程,* 可能留下些许印痕。好比《唐顿庄园》里的安娜与贝 茨,当那些被监狱看守扣押数月的两地书终于抵达, 演员抱起厚厚一沓信,情绪和动作自然而然地就调动 到泪如雨下、双手打颤的地步——很难想象如果道具 换成一台电脑,他们是否还能演出这样的效果。 当然,不管是哪种形式的信,在大部分情况下, 都改变不了“写着写着就散了”的宿命。那一堆过时 的纸信,也许压在抽屉的*底层,不晓得会在你哪次 翻箱倒柜时,突然冒出来硌你一下。或者*激烈一些 ,像《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唐晓芙,吩咐黄包车夫将 对方的旧信原样送回,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情节:“她 知道匣子里是自己的信,不愿意打开,似乎匣子不打 开,自己跟他还没有**破裂,一打开便证据确凿地 跟他断了。这样痴坐了不多久——也许只是几秒钟— —开了匣盖,看见自己给他的七封信,信封都破了, 用玻璃纸衬补的,想得出他急于看信,撕破了信封又 手指笨拙地补好。” 总而言之,有真实载体的信,好歹让分手多了几 具可以凭吊的尸骸。你可以撕,听心脏也跟着一并撕 裂的声响;你也可以烧,以后在记忆的显示屏上,你 会将火苗的颜色PS出彩虹的细腻层次。相比之下,如 今的分手剧情倒是环保了不少:你发呆,试图找一点 证明那些昏了头的情话曾经被倾诉过的证据,于是你 打开电子邮箱和手机,你在一堆电商广告里找到那个 人的名字,然后你检索,才发现丢了大半——无数次 因为程序打开太慢,你批量删除过,清空过,格式化 过。你不死心,给那个人发短信:“*后一个问题。 ”TA在一秒钟之内就回答你:“爱过。”于是你哑然 失笑。通过这一系列动作,你已经瓦解了一个老套罗 曼司的诗意框架,将它浓缩成了微博段子。 P12-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