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
作者: (美)里奥纳多·萨克斯|译者:郑晓梅//罗萌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29.9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做恰到好处的父母(突破家庭教育迷茫)
ISBN: 9787515344607

作者简介

里奥纳多·萨克斯,著名心理学家、医生,他的研究成果颠覆了多年以来被普遍认为是“先进”的教育方式,并在许多知名报纸、杂志和期刊上发表,如《泰晤土报》(The Times)、《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美国营养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等,并著有畅销书《养男育女调不同》(Why Gender Matters)。 他是知名的演说家,在全球平均每年有50场演讲,曾多次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公共电视台(PBS)、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全美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之音(VOA)等媒体的采访,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探讨近年来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普遍显现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简单且有效的改变方法,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内容简介

欧洲人对进步的态度则模棱两可,在20世纪末, 在法国长大的哲学家尼可拉斯·巩梅兹·达维拉对此 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他写道:“两百年前,只要不是 特别傻,就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看看现在 ,看看我们曾经所相信的‘美好’未来,谁又能够再 相信今天对未来的预言呢?说到底,所谓‘进步’, 就是剥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再向他廉价兜售,以贬 低他的身份。” 在西欧国家和英国,有一股更稳固的文化力量, 这是美国不能比的。我在苏格兰爱丁堡、佩思郡和斯 特灵见过很多苏格兰学生和他们家里人,我发现很多 男孩女孩以穿父母和祖父母的传统服饰为傲。苏格兰 裙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而不是挂在博物馆里供人 瞻仰。在举行重要活动时,人们就会把传统服饰穿上 ,这种场合很多。在苏格兰,男孩子很愿意随时给大 家讲讲真正的苏格兰裙具有哪些特点,也乐意教大家 区别正宗苏格兰裙和从外国进口来专门卖给游客的便 宜货。 要是能找到愿意穿祖父母衣服的美国男孩女孩才 怪呢!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其实并不在意文化为什么 会变化,也不管为什么美国文化比其他发达国家更缺 乏尊重。我们想知道该怎么做,这才是本书的重点所 在。 家长自己放弃了威信 问题是,父母们并不是不愿意在孩子们面前有威 信。有时,他们觉得自己后退一步,少插手,让孩子 自己做决定,这样有助于孩子成长。下面我举一个反 例,看看美国现在很多家长是怎么做的。 梅根和吉姆夫妇40岁上下,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 ,他们计划花4天时间去滑雪。12岁的女儿,考特尼 ,很礼貌地拒绝了父母。她说:“你们知道的,我对 滑雪没什么兴趣。这四天我就住在雅顿家吧。她父母 都同意了。反正他家有间空闲的客房,什么都不缺。 ”所以,这对夫妇就自己去度假,考特尼在她最好的 朋友家待了四天。梅根对我说:“我一点都不介意。 事实上,看到考特尼这么独立,我还蛮高兴的呢。” 可是,梅根错了。考特尼并不是独立。哪个12岁 大的孩子真的就独立了呢?正常来说,12岁的考特尼 不应该依赖同龄人,应该依赖父母,现在她只不过是 把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了同龄人身上,而对同龄人依 赖的。对于考特尼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取悦朋友, 赢得朋友的青睐,得到同龄人的认可。父母早被她抛 到脑后,是她达到目的的工具。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因为深爱自己的 孩子,父母往往会陷入这个陷阱不能自拔。当然,我 们都想要让自己爱的人开心。如果女儿不想和你们两 口子一起去滑雪,去度假,家长不愿意逼女儿,“你 再抗议也没用,你无论如何都得和我们一起去。”家 长总觉得这样说过于严厉了。但你一定要这么说。为 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家长,如果要有威信,就得和孩 子们“一起玩,一起笑”。如果孩子们只有和其他孩 子玩的时候才觉得有趣,那他们肯定不想和大人待在 一起。如果孩子和你待着没什么意思,那他们肯定不 想和你待在一起,肯定只想着和其他孩子们玩。所以 ,孩子愿意和家长待在一起,也是家长有威信的一种 表现。 之前我提到过加拿大心理学家诺伊费尔德博士, 他长期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工作,最近才从一线退休。 40年来,他亲身体会到,北美孩子的依赖对象以及对 他人的依赖程度发生了本质变化。40年前,孩子们最 依恋父母。而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孩子大多最依恋 其他孩子。诺伊费尔德博士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以 父亲、母亲、老师和其他可靠的成年人为榜样,不从 他们身上寻求指导和引导,而是转向了同龄人,有史 以来,这还是头一次。让一个孩子来扮演父母的角色 ,有悖自然规律……其实,现在的孩子们相互影响, 彼此教育,共同长大。指望那些本身就不成熟的同龄 人指引自己走向成熟,根本就是妄想。”现在,北美 的孩子们大多不在乎父母的看法,更在乎得到同龄人 的尊重。 诺伊费尔德博士曾谈起过一个名叫辛西娅的女孩 。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辛西娅是个快乐迷人的女 孩子,但是在父母面前,她总是粗鲁无礼,神神秘秘 的,有时还和父母有些敌对。“她对隐私到了偏执的 地步,坚持认为她的生活与父母无关。她的父母发现 很难和她交谈,不管怎么说,她都觉得他们在打扰她 。过去,他们的女儿那么可爱,可现在,好像越来越 不想和他们待在一起……很难和她沟通。” 根据我的行医经验和在美国各地的所见所闻,我 发现,从小学到高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如何更好地 理解这种现象呢? 诺伊费尔德博士这样问道: 假如你的爱人或恋人的行为突然变得很怪异:不 敢和你对视,不愿意和你有身体接触,说话暴躁,不 肯多说一句话,对你躲躲闪闪,不愿意让你陪他/她 。然后,想象一下,你去找朋友,问问他们该怎么办 。他们会不会说:“你有没有试试先冷静一段时间呢 ?你有没有给自己设个底线呢?有没有向他明确表达 你的期望呢?”很明显,如果成人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那一定不是他/她的行为出现了问题,肯定是你们 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所以,你一下子就会怀疑:他/ 她是不是有外遇了? 诺伊费尔德发现,辛西娅和她父母之间最根本的 问题是,她把与同龄人的情感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与 父母的感情放在了后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只要父 母试图限制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比如,晚上9点以 后不要发短信,不要打电话,肯定会弄得孩子生闷气 或者大发脾气。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爱生闷气 或者爱发脾气,这些都说明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已经转 移到同龄人身上了,他们应该认清这些症状。 P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