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精)
作者简介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是公益一类研究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文化和科技人物研究,推动科技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发展区域研究基地和专业研究所,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智库网络,打造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创新评估、决策咨询等活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坚持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以建设创新引领、政府信任、国际知名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以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创新评估制度为重点,紧紧围绕科技政策、科技战略、创新文化、科技人物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综合性研究和战略咨询、不断创新决策咨询理论、方法,积极打造科技数据和资源平台,努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中展现科技创新智库的独特功能。
内容简介
第三章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既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也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分工等方面对高级专门人才种类、层次、规格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在今日人类社会进入精细化、专业化分工的时代,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主渠道,即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区别越来越凸显。学科强调根据知识分类定向培养人才,学科发展的核心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新学科的产生依赖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而专业强调根据社会分工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加强实践教学,新专业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对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的数量与能力标准。由于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管理部门逐步将学科与专业进行了分化,将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独立出来,形成了19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录。这种变化给我们界定专科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带来一定困难。经过研究和咨询专家,在19大类专业中确定了与科技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十个专业,其中四个为核心专业,六个为外延专业。本章主要分析截至201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和专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第一节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是科技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它与社会行业结构、人才市场结构密切相关,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人才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科技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变化。自2014年《研究报告》开始,我们开始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学科门类和专业大类分别进行统计。本节主要介绍2015年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学科门类与专业大类方面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一、 2015年八大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学科门类主要是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设置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和“专业(二级学科)”。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3个门类,每个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4个一级学科。 如前所述,通过从学科门类来确定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2015年,核心学科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240万人,外延学科新培养18.5万人,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中属于核心学科的比例高达93%。表31显示了2015年八个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具体数量。 表312015年八个学科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学 科 门 类科技人力资源(万人) 核心 理学28.4 工学156.2 农学8.1 医学47.3 外延 经济学0.3 法学1.5 教育学0.6 管理学16.1 合计258.5 在八个学科门类中,2015年工学新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最多,达156万人,占八个学科门类新培养总量的60%以上,其后依次是医学18.3%、理学11.0%、管理学6.2%。具体占比分布如图31所示。 图312015年八个学科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占比分布 理工农医培养的毕业生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最核心、创新动力最强的资源。伴随着新型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高速数据传输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及广泛应用,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2016年,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党中央通过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建议。这一系列重大部署都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人力资源是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资源,必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为此,未来我国还需要培养大量以理、工、农、医学科为背景的科技人力资源,共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二、 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从专科层次的专业大类来看,2015年核心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34万人,外延专业大类新培养166.8万人。从各专业大类所占比例来看,与本科层次不同,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中外延专业大类的比例明显高于核心专业大类,达到83%。表32显示了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的具体数量。 表322015年十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专 业 大 类科技人力资源(万人) 核心 交通运输19.3 资源开发与测绘7.9 材料与能源4.8 水利2.0 外延 农林牧渔8.3 生化与药品7.8 土建46.0 制造50.8 电子信息35.4 医药卫生18.5 合计200.8 在十个专业大类中,制造和土建两个专业大类新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最多,分别为50.8万人和46.0万人,占比分别约25.3%和22.9%; 其次是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大类,占比分别为17.6%、9.6%和9.2%。具体占比分布如图32所示。 图322015年十个专业门类新培养科技人力资源占比分布 十个专业大类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以高技能人才为主,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产业一线,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2017年2月, 牵头制定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十个专业大类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节截至2015年底科技人力资源学科专业结构 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按照学科门类和专业大类将科技人力资源分别进行统计,是基于学科和专业基本内涵的研究。学科与专业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处于不断的动态平衡和调整适应状态。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及调整的主要目的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所具备能力的需要,从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一、 截至2015年底八个学科门类科技人力资源数量 一般而言,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的生产与增长密切相关。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划分制度,即科学的分支或部门,是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与整合的产物。按照不同的基础与标准,科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每类下面再分为若干类别,比如,自然科学下面分为数理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农学、工程科学等; 社会科学下面分为法律学、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本书中的学科门类主要关注与科技人力资源相关的自然科学与部分社会科学,从学科门类看科技人力资源存量的结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属于核心学科的科技人力资源有4711.9万人,属于外延学科的有1767万人,核心学科占比高达73%(见表33)。 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系统论述我国及国际科技人力资源情况的白皮书!适合作为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科技企业管理与创业者的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