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先贤

品中国先贤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1.90
折扣购买: 品中国先贤
ISBN: 9787568076289

作者简介

刘小川,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主席,政协四川省第十届委员。《品中国文人》,获巴金文学院第六届“茅台文学奖”、第六届“四川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苏轼,叙述一种》,获巴金文学院随笔奖、眉山市文学艺术突出成就奖。刘小川被称为“中国传纪文学的革新者”,其传记作品(以《品中国文人》系列为代表)被认为“代表了目前国内历史人物传记的*好水平”。他的文字饱含情感、直接干脆、犀利深刻,擅长运用现代性眼光与平民视角还原传主的本真性生存,带领读者走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现场,领略传主独立而强大的个体精神以及超凡的人格魅力。

内容简介

苏轼十九岁娶眉州青神县的王弗,过了十一年,王弗玉殒香消于汴京。他写《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了悼念王弗的。苏轼三十岁,回眉山丁父忧,期满,继娶王弗夫人的堂妹王闰之。王弗知书,王闰之识字,先后两位夫人的文化修养有明显的区别。王闰之更熟悉柴米油盐,这也很重要。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以湖州太守之尊锒铛入狱,举家惊怖。闰之夫人一把火烧了苏轼的许多文稿、墨宝,并且叉腰立船头,跺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写书有啥用呢?把我吓得要死! 而在漫长的时光中,王闰之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形象,总的说来是好的。湖州船上的烧书事件,也情有可原——强行登船搜查的官兵把她吓蒙了。 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钱塘人氏,初不姓王,她的名和字是苏轼起的,起于何时无考。“玉人家在凤凰山。”宋代杭州的府衙在凤凰山下。这位杭州小姑娘以歌伎兼丫鬟的身份入苏家,琴棋书画皆通,又读书,礼佛,向善,五六年间出落得珠圆玉润,融入了大文豪的家庭氛围。苏轼纳妾,当在徐州太守任上,时年约四十三岁,王朝云十六岁,有他的编年词作《三部乐》为证。宋代的官员纳妾成风尚,胜过唐朝。苏轼比较节制,史料称:“苏轼性不昵妇人。”苏轼做朝廷大臣的年月也讲过这类话,自称“声色独完人”,家里不蓄歌伎,缺唱歌用的牙板。这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的全才,一生的生命喷发点太多,不会囿于佳丽姿色,与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等人不可并论。 苏轼出乌台的监狱,千里贬黄州,长达四年半,命运的低谷反指艺术的高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一大批佳作问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也作于黄州。其时,王朝云是绽放于伟人身旁的一朵鲜花。苏轼字子瞻,王朝云字子霞,完全是情侣的称谓。苏轼昵称她“蓝小袖”,看来她喜欢穿蓝色的短袖衣裳。全家开垦东坡麦田,五月里,子瞻先生割麦子,“唰唰唰”,子霞提着竹篮子来“饷田”,“蓝小袖”在一阵阵的江风中,俏足踏过青青田坎。先生饿了,吃饭狼吞虎咽。先生饮酒醉矣,随口吟:“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唯有支头砖。”子霞坐田坎,轻抚躺在青草上小憩的子瞻,玉指插入亲爱者浓密的黑发……建议今之油画家以此作图。油画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莫非小乔不嫁,周郎英姿不发?古今学者,未曾追问过这个颇有意思的问题。豪放词的巅峰之作,忽然提到小乔,什么原因呢?很可能,苏东坡正处于和王朝云的热恋期,狂恋期。公瑾有小乔,子瞻有子霞,否则,以苏东坡雄视百代的性格,不太可能写小乔。 黄州有一座栖霞楼,子瞻携子霞常去登临,远眺大江两岸的风物。后来朝云染瘴疠,三十四岁死于惠州,坡翁步步哀号:“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崇佛的子霞葬于惠州西湖之栖霞寺。此系巧合还是天意?王朝云下葬后的第五天,墓前出现了五个巨大的脚印,俨如佛迹,苏轼亲眼所见,并作《惠州荐朝云疏》,记下了这件事。 苏东坡在黄州艺术创作井喷,有两三个重要因素,佳丽王朝云是其中之一。闰之夫人做饭,下田,医牛,把好酒藏起来,以备好客的丈夫不时之需。日常的温馨美则美矣,却不足以激发他井喷般的艺术激情。谁的贡献大?王朝云。佳人日夕在身边,苏东坡更容易抵达兴奋状态。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例子太多。大哲如罗素、海德格尔也不免如此。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未能提及这一层。盖因林语堂先生长于国学而短于哲思。唐宋士大夫讳言家中事,宋代似乎好一些。西方的诗人们有了爱情马上要歌唱,中国古代的诗人更多把诗笔转向歌舞伎,全宋词一万首,俯拾皆是。苏东坡写王朝云的诗词多达十几篇,此于唐宋文豪,相当罕见。从杭州、济南、徐州,写到黄州、扬州、常州,越写越多;被贬惠州近三年,写朝云的佳作直如东江的潮水。请看子瞻为子霞祝寿:“万户春风为子寿,直到沧海起扬尘。” 王朝云显然是苏东坡艺术创作的幕后英雄之一。有些事,苏轼自己不好讲,我们来替他讲。他在朝云的墓志铭中写道:“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坡翁被贬岭南,王朝云与他共患难,毫无怨言。她的一生,“敏而好义”,向学向善向美。 时隔九百多年,我们向她致敬。 以纵横的笔墨,现代的眼光书写先贤的生平及思想,将史实嵌入丰富而细节化的文学想象,有力地挖掘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小川继《品中国文人》之后,再写中国中国先贤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