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备考导读版无障碍阅读)/语文**丛书

名人传(备考导读版无障碍阅读)/语文**丛书
作者: (法)罗曼·罗兰|总主编:孙锐|译者:华明伟
出版社: 北京教育
原售价: 16.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名人传(备考导读版无障碍阅读)/语文**丛书
ISBN: 9787552292848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童年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即使为了王座,也决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他个子矮小,身体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 。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只是到了年纪大时脸色才变得 蜡黄,特别是在冬季,当他待在居室内,远离田野的 时候。他额头隆起而宽广,棱角分明,头发乌黑,厚 实浓密,好像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他的双眼闪烁 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们的人都为之震慑; 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粗野的光 芒,人们一般都以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实这双眼 睛不是黑色的,而是灰蓝色的。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 的眼睛兴奋或愤怒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如 实地反映出其中全部的思想。他常用忧郁的目光向天 凝视,鼻子宽而方,竟像是一头狮子的相貌。他有着 一张细腻的嘴巴,可是下嘴唇比上嘴唇向前突出。他 的牙床非常结实,好像连核桃都能咬碎;下巴左边还 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儿,使脸看上去很不对称。他的朋 友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 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粗 野的、难看的,并且总是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 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那是一 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阴郁的, 像“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 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 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 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 支长烟斗,双眼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 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 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聋子常有的尖 声让对方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变化无常, 时而平静,时而肌肉抖动,或是他正弹琴被人撞见的 时候,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的时候,有时甚至是在街 上,会使行人吓一大跳。“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 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 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像“ 李尔王”。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邻近科隆的波恩的 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祖 父二十岁时来到了波恩,做了当地大公的乐长;父亲 是个既无才华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 ,一个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了 之后才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不像莫扎特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命运似乎是有意地捉弄他,从一开始,人生于他就 像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似的。 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 样四处炫耀。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 在钢琴前,或者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 他就整天坐在钢琴前,或用一把小提琴进行着无休止 的枯燥乏味的练习。听到外面小朋友玩耍的嬉闹声, 他是多么希望能和小朋友一同玩耍,但是这些练习压 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儿因为这而永远厌恶艺术 。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有时粗 暴地向他大叫,有时用皮鞭抽打他。尽管贝多芬很爱 音乐,但父亲的严厉使他觉得练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这已经失去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欢乐。十一岁时, 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他总 算不厌恶音乐,这算非常幸运的事了。1787年,贝多 芬的母亲因为肺病去世了,这对年轻的贝多芬来说是 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对我来 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 !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 听得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哇?”而且他认为自 己也染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病,他常常觉得不舒服,从 这时起,一种对人生的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 和肉体。十七岁的时候,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 两个弟弟的教育重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酗酒成性 的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因酗酒而不能主持家事, 人家甚至怕他父亲挥霍,连父亲的养老金都要他来领 取。这一件件悲惨的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为了维持生计,他在波恩的一个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 的依托,他遇到了让他珍视一生的布勒宁一家。这个 家族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的可爱的女孩儿,叫埃 莱奥诺雷·德·布勒宁。他教她音乐,并领她走向诗 歌的道路。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二人之间有了一 种十分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 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 间都一直保持着最纯洁的友谊。这可以从韦格勒和埃 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得到印证。当 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显得更加动人,而且心灵 仍如从前一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可是他对童年、对 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保留着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 。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来到了维也纳,他几乎一生 都住在这里。在大都市维也纳极其无聊的近郊,他从 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被他称为“我们的父亲”的莱 茵河。莱茵河仿佛一个人流淌的灵魂,给了他无穷的 思想和力量,他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在这里 ,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少年 的心灵之梦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像懒洋洋地 漂浮在水面上,白雾笼罩的白杨、矮树丛、垂柳以及 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泡在平静但湍急的水流中—— 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也懒洋洋地睁着好 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 天空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矗立着已成废墟的古堡 ,显现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永远维系在这片 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 ,但始终未能如愿。贝多芬在给他朋友的信中曾经说 :“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 终与我离开它时一样美丽、一样明亮。”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