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7.70
折扣购买: 外国哲学(第45辑)
ISBN: 9787100224024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哲学上,意志薄弱常常意味着,一个人违背其最佳判断来行动。这一看法被威金斯(David Wiggins)明确表达为:“当一个人能够选择较好的行为方式时,却有意选择他所知道或相信是较差的行为方式。”关于意志薄弱的这一理解范式是以行动者的认知为出发点,认知与行为的背离或看似背离构成着意志薄弱的基本特征。而这一理解范式的形成可以溯源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在知道或相信有另一种比他所做的更好的事情且有能力做此更好事情的情况下,会继续做他认为的较差的事情。柏拉图在该语境中试图表明,无人有意作恶,生活中发生的恶行,只是因为作恶者对善的无知。这实际上是在人的认识和行为之间设定了一种必然的一致性,但其衍生出来的含义就是,不存在上文意义上的意志薄弱现象。这种理论设定的反直觉性激发了亚里士多德对意志薄弱的专题性反思。在他看来,苏格拉底所坚持的“没有人会明知善而去做与善相反的事”,是与现象不相符的。对意志薄弱现象的研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通过对“不自制”(akrasia)这一概念的分析而展开。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不自制者就是不能按照他所认识到的善恶观念而行动的人。他在行动中不能够受善观念的引导,也不能避开他所认识到的恶。因此,不自制者不同于不节制者或放纵者,放纵者追随自己的欲望而行动,却并不认为这种欲望和行动是坏的,放纵行为出于其自主的选择;而当不自制者做同样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这样做的错误,并总是伴有悔意。他做出错误的行为常常是未经考虑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自制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恶)。因为,不能自制者不是选择,而恶则是选择”。需要指出的另外一点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说一个人不自制,并不是说他总是在行动中违背自己的意见,而是违背自己真正认识到的善观念。如果一个人所持有的观念是恶的,那么,不按照这种虚假观念行动反而值得称赞。 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亚里士多德对于不自制的阐述,就会发现,不自制有两种可能的根源,一种源于认识内部的断裂。严格来说,这种意义上的“不自制”并非真正的不自制,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升级的柏拉图主义主张,即,“完整的认识与行动”始终保持着一致性,因此,真正的不自制并不存在。另一种源于认识和行动之间的断裂。无论哪种形式的断裂,亚里士多德都将之归因于情感或欲望对理性的冲击。 亚里士多德区分出“普遍性的认识”和“特殊性的认识”以及“空泛的认识”和“实践智慧”两组对立关系。造成不自制的断裂发生于这两组的前后两项之间。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认知,但却对相关的特殊性认知并不了解,那么,他完全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行动不仅需要普遍性知识的引导,还需要特殊知识的约束。普遍性认识与相关特殊认识的结合,构成实践三段论推理。例如,“吃掉有营养价值的东西是好的”属于普遍性认识,被称为“大前提”。普遍认识并不能保证我们对“哪一具体事物是有营养价值的”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我并不确切地知道哪些具体事物是有营养价值的,就有可能错把冰箱里发霉的苹果判断为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冰箱里那个发霉的苹果是有营养价值的”就属于特殊性的认识,被称为“小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便可以推断出“吃掉那个发霉的苹果是好的” 这一结论,并据此做出吃掉那只发霉苹果的错误行动。由此可见,特殊认识的错误(当然也包括推理过程的失误),会造成行动者在持有正确的一般认识的情况下,做出与正确认识相悖的行为。但是,如果行动者的“实践知识”是正确而完整的,那么,他就必定会做出正确的行为。于是,亚里士多德实际补充了柏拉图“知善而为善”的观点,只不过这里对善的知,是一个由一般性的知识和特殊性的知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另外一种导致意志薄弱的断裂发生于“空泛的认识”与“充分的认识”之间。一个只具有空泛认识的人,把知识当作演员的台词来背诵,却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种知识。具有充分认识的人,总是能够有效地运用这种知识。只懂得游泳动作要领却不会游泳的人,显然并不具备关于游泳的充分知识。按照这种看法,认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断裂,但这种断裂应该通过不断地训练、培养实践智慧来加以弥合。因此,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按照他所认识的善去行动,只表明这个人缺乏健全的人格。正如贝尔(Kathi Beier)所解读的,“不自制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失败或弱点”,“因为不自制的行动者丧失了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性,因而,不能实现人类行为的充分形式”。 外国哲学专业优秀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