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中英双语对照)/亲亲经典

海蒂(中英双语对照)/亲亲经典
作者: (瑞士)约翰娜·斯比丽|译者:郭琼
出版社: 中国宇航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海蒂(中英双语对照)/亲亲经典
ISBN: 9787515907239

作者简介

约翰娜·斯比丽出生于瑞士苏黎世附近的村庄里,父亲是个医生。她14岁时去苏黎世学习法语和钢琴,1852年和律师B·斯比丽结婚。婚后,丈夫在政府部门任职,而她则在孤儿院、不良少年收容所、女子学校担任一些职务。 1870年,她写成了《格兰高莉少女故事》,1884年,失去丈夫和独子之后,她把全部精力都转到了读书、写作和旅行上。她专为孩子和喜爱孩子的人们写作,故事内容健康向上,而且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翻山去阿尔姆大叔家 一条小径从古朴宜人的曼恩菲尔德小镇开始延 伸,穿过绿草地,一直蜿蜒到山脚下。当登山者靠 近山时会发觉小路越走越陡峭。他能闻到绿草和山 上植物所散发出的香味。 这是一个六月的早晨,天气晴朗,有两个人正 在爬山。一个是体格强健,身材高大的年轻姑娘, 另一个是孩子,热得脸颊通红,皮肤有些晒伤。虽 然早已是六月,但这个孩子还穿着冬衣。 两小时后她们走到了半山腰的道夫里村。年轻 姑娘正是来自这个村庄,所以很多人跟她们打招呼。 “海蒂,你累吗?”年轻姑娘问道。 “不累,但我有点热。” “你还得再走会儿。”她用鼓励的语气说道,“ 再 有一个小时就到了。” 这时又多了一个同行的女人。她叫巴贝尔,体 态丰腴,看起来很和蔼,不停地说着话。 “蒂提,你要带这个孩子去哪儿?”巴贝尔问, “我猜,这是你姐姐的孩子吧。” “是的。”蒂提说,“我带她去找阿尔姆大叔, 把 她留在那里。” “蒂提,你疯啦?那个老人是不会让她住那儿的 。” “他必须同意,因为他是她爷爷。照顾她是他的 责任。” “他可不是一般人。”巴贝尔说道,“他是不可 能 留下这个孩子的。那你住哪儿呢?” “住到法兰克福一家超级有钱的人家。”蒂提说 , “去年夏天他们一家待在巴池家时,我负责为他们打 扫房间,他们原本希望我能跟他们一起走,可我当 时脱不开身。不过现在他们又雇用我了。” “真庆幸我不是这孩子!”巴贝尔叫嚷道,“没 人了解山上那位老人!他从不与人交谈,也从不去 教堂。他眉毛粗粗的,还留着大胡子,看上去小气 又刻薄。” “那又怎样?”蒂提说道,“他仍旧是她的爷爷 , 他不会伤害她的。即使伤害了,也不是我的责任。” “真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巴贝尔说,“ 大 家议论纷纷,蒂提,你应该从你姐姐那儿听说过他了 。” “是的,听说过,”蒂提说,“但我不会重复我 听 到的话。” 现在巴贝尔急切地想知道关于那个独自生活的 老人的事情。人们为什么总是低声密语地谈论他? 而且,为什么道夫里村所有人都称他为阿尔姆大叔 呢?蒂提生长在道夫里村,一直与母亲生活,直到去 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就开始在巴池家做女仆。巴 贝尔决定不能浪费这个可以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机会。 “那个人究竟什么来历?他为什么憎恨所有 人?”巴贝尔问道。 “我怎么会知道?”蒂提说道,“我今年26,他 70,如果我把我母亲的话告诉你,你肯定会告诉所 有人的。” “你真可笑,蒂提,”巴贝尔说,“我一定会保 守 秘密的。” “好吧,那我就告诉你,等一下,”蒂提边说边 看向海蒂的方向,她不想让海蒂听到她说的话。 “她跟羊倌在那边,”巴贝尔说道,“他会照看 她 的,她听不到我们讲话。” “海蒂可不需要那个男孩照顾她,她很聪明而且 观察力很强。阿尔姆大叔以前在托姆莱斯切拥有一 座很大的农场。他还有一个弟弟,为人老实又规矩, 而大叔本人则喝酒赌博,输光了所有的家当。” “他的父母伤心而死。他的弟弟身无分文,远走 他乡,从此杏无音信。十或十五年以后,他(也就 是阿尔姆大叔)带着一个叫托拜厄斯的孩子回到托 姆莱斯切,他想将孩子托付给亲戚。但没人理他, 于是他发誓再不回去。” “然后他就来到道夫里,跟孩子一直生活在一 起。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成了木匠。道夫里的人都挺 喜欢这个男孩,但没人信得过那个老头。我母亲的 曾祖母是他祖母的妹妹,所以我们喊他大叔。后来 他搬到阿尔姆山坡上,我们就叫他阿尔姆大叔了。” “托拜厄斯后来怎么样了?”巴贝尔问道。 “托拜厄斯在麦尔斯当学徒,他回到道夫里后跟 我的姐姐阿德莱德结了婚。他们婚姻一直很和睦幸 福,可惜托拜厄斯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死了。接着阿 德莱德就病倒了。托拜厄斯死后两个月,他的妻子 也随他而去。” “那时候,阿德莱德的女儿才一岁,一直由我和 母亲照顾。去年母亲去世后,我就去巴池家做女佣。 我托了个老太太在我工作时帮忙照看孩子。现在我 曾经服侍过的人家又雇用我了。” “于是你就把孩子送去给山上的那位?”巴贝尔 说道。 “对这孩子我已经尽到我的义务了,”蒂提说道 , “我总不能带着个五岁的孩子去法兰克福吧。对了, 你这是去哪儿啊?” P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