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 编者:萧寒|责编:王倩|摄影:严明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我在故宫修文物
ISBN: 978753022222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早上七点钟,103路公交 车上,突然有一个姑娘穿过 车厢走到最后一排座位前面 :您是王老师吗?对不起, 看您半天了,我实在憋不住 ,马上就下车了……能不能 合个影? 五十五岁的故宫钟表修 复师王津因为纪录片《我在 故宫修文物》的走红,意外 成为“男神”“网红”。在骤然 降临的声誉面前,他异常淡 定,仍然每天坐公交车上下 班,遇到合影就坦然接受。 这份定力是近四十年文物修 复生涯带给他的,也是许多 九○后喜欢他的原因。 钟表是故宫博物院中非 常特殊的藏品,堪称世界博 物馆同类收藏中的翘楚。清 朝皇帝酷爱钟表收藏,顺治 、康熙、乾隆三位皇帝嗜爱 钟表的程度,一代胜过一代 。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传教 士到中国来,他们钻研皇帝 的喜好,把当时最新、最好 的钟表送到宫里,形成了一 类独特的收藏。当时欧洲的 钟表工匠们,为了大清皇帝 的喜好,千方百计在钟表上 动脑筋:车马人物、花鸟虫 鱼做装饰,日月星辰通过发 条变成斗转星移。清宫的一 千多件钟表藏品,制作年代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 既有英、法、瑞士等名家制 作,也有广州生产的精品, 以及皇帝设计由做钟处完成 的“御制钟”,制作精美,功 能复杂,代表了当时钟表制 造的最高水准。到乾隆时期 ,清宫钟表的制作形成一条 从西洋传教士、工匠到做钟 太监的非常稳定的基础梯队 ,这些能工巧匠在做钟处共 同工作,技术上不断融合, 形成了故宫现有的古代钟表 修复技术。 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 在故宫里一直绵延下来、没 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钟表都是实用器,需要 持续维护,直到1924年, 冯玉祥的部下将末代皇帝溥 仪赶出宫时,钟表匠人依然 留在紫禁城内。1925年故 宫博物院成立,原做钟处的 工匠徐文璘成为故宫博物院 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 培养了徐芳洲、白金栋、马 玉良、陈贺然四位弟子。 1977年王津师从马玉良。 在老师傅们退休以后,王津 和他的徒弟行昊楠,如今是 故宫仅有的两位宫廷钟表修 复师。至今,清宫钟表修复 ,已经传了三百多年。 明末到清末是中西方文 化大融合的时期,这种交流 与碰撞呈现在清宫钟表上, 是它的纹饰、色彩等既非纯 正中国的,也非完全西洋的 ,因此而一变,丰富而琳琅 满目。中西融合,以一种物 化的形态呈现,包括它的修 复理念,中与西之不同也是 泾渭分明。西方尊重大师作 品,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一定 保持大师的思路,以及整件 作品的完整性。而这一点, 并不是清宫造办处工匠考虑 的重点。他们会把大师作品 拆分、重组,对它进行改造 ,使它能够适应皇帝的需求 。看似是东西方工匠的不同 ,却也呈现两种文化的差异 。 王津延续了故宫钟表修 复的传统。2011年,瑞士 某钟表品牌在大陆举办展览 ,带来了十八世纪钟表大师 雅克·德罗父子制作的写字 人钟(又名“作家钟”),运 输过程中钟表出现故障,发 条断裂。按照西方修复理念 ,发条需要专门工具做,但 写字人钟隔天就要在新闻发 布会上表演,显然来不及。 主办方找到故宫请求帮助, 王津紧急受命。到了场地, 他看了很长时间,谁都没有 想到他会用那样一种方式来 解决问题:用0.5号钓鱼线 代替发条,借助余弦力度, 可以起到发条的作用,写字 人钟开始书写;再比如,某 宫廷钟表机芯里的气囊原料 为进口羊皮,轻薄如棉纸, 时间久了原料用光,可是展 览迫在眉睫,怎么办?王津 用以修复气囊的,居然是韧 度很强的民国纸币,“这个 简直是太有意思了”。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