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乐天下(范仲淹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作者: 周宗奇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ISBN: 9787506381093

作者简介

周宗奇,男,1943年生于古都西安,原籍山西临猗,毕业于山西大学。曾任《山西文学》杂志社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尘烈女》、长篇历史纪实《清代文字狱》、长篇传记《真伪人生》、中短篇小说集《无声的细流》等。

内容简介

6.南都岁月 范仲淹到底何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本是范 氏后裔,何故在朱门?这已成千古猜想,无从考证了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二十三岁这一年,继父朱文翰 不幸去世,范仲淹怕母亲孤寂,就常从澧泉寺回家探 望。有次回来,正好看见哥哥与一伙人在村店喝酒, 可能生父新丧,心情很坏,哥哥一定是喝高了,范仲 淹怜惜长兄,上前规劝。不料醉酒人语出惊天:“我 花的是我朱家的钱,与你有何相干!”范仲淹如雷轰 顶,又满腹惊疑,便去叩问母亲。母亲闻言只是哭泣 无语。按朱鸿林先生考证,范仲淹“找上村里最要好 的朋友去问,朋友吞吞吐吐地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 总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一番心灵痛苦之后,这才 下决心离开河南村朱氏门庭,前往南都求学。 笔者在想,以范仲淹之早慧气质、敏感心性,村 里朋友都能知道的身世机密,他自己会浑然未觉吗? 农村里这种事最能传播流散,一般都是不秘之密。假 如他早有知觉,只为不伤奉亲之义而暗藏于心,那倒 颇像仲淹生就一副非凡心胸。如此,南都求学就不会 是一种即时的情感冲动,包括关中游历和澧泉寺读书 等,都是一位有志青年早就心向往之的理性追求,身 世揭秘不过是一种特效催化剂而已。是也非也,不过 一猜想,无伤大局。大局太重要了,那就是南都求学 。这是青年范仲淹羽化为蝶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 的一道学子修练了,有人称作“正规教育”。 南都是哪里?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别看它 如今只是个三线城市,在千年前的北宋时代可了不得 !宋真宗赵恒手里,因追念他爷爷赵匡胤在宋州自立 为帝,开国有功,于景德三年(1006),把宋州改为 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再升格为南京,处 陪都地位,与北面的首都汴梁相比,可不就该称“南 都”嘛。这宋州也就是商丘。要说清宋州、商丘,再 加上睢阳这几个纠缠在一起的地名,可得掉一下书袋 。 睢阳如今只是个区,在商丘市南部,因地处古睢 水之北而得名。古睢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上古帝王之都。据《晋书·地理上》记载:“颛顼 始自穷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黄帝的曾孙 姬初居高辛(今睢阳区高辛镇),后代颛顼为天子, 都亳,毫的地望在商丘。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 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契的十三 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毫(今睢阳区)。约公 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 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赧王二十 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 魏。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西汉高祖五年(前 202)改为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将梁国改为梁郡。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 秦时仍为梁郡。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北 魏为梁郡,属南兖州。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 (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唐武德 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 ,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五代梁开 平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 (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北宋初 复置宋州,再到宋真宗把它改为南京——南都。 赶紧回到南都求学。南都这地方,老早就有一所 著名私学,始名宋州南都学舍,为后晋人杨悫创办, 后经其学生戚同文努力,得以发展,成为“远近学者 皆归之”的名牌学校。宋代“以文立国”,历代皇帝 亲自抓教育。大中祥符二年(1009),还是这位宋真 宗,看到有这么好的学校,岂肯放手不管,遂御笔赐 额“应天府书院”,他儿子宋仁宗更重视,于庆历三 年(1043),将应天书院再予升格,改为南京国子监 ,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以其起源之早、规模之 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与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 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宋史》有云: “北宋兴学,始于商丘。”据商丘今人孙纲先生考察 ,应天书院有“七榜五十六”和“一榜双魁”的突出 考绩,北宋时期的状元和朝廷重臣有很多皆出自应天 书院。如:宋太祖时的状元张去华、郭贽、刘蒙叟, 宋太宗时的柴成务,宋真宗时的张师德,宋仁宗时的 王尧臣,宋英宗时的许安世等;从高官层面看,如宋 太宗时的枢密使楚昭辅,转运使知枢密院事李怀清、 王怀隐,以及兵部侍郎许骧、宗度、郭成范、董循、 陈象与、王励、滕涉等朝廷重臣,都是应天书院的早 期门生,更有范仲淹、富弼、王尧臣、张方平等多位 出将入相的著名政治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 与他的四个儿子范纯祜、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还有他的大舅哥李纮、李纬,连襟郑戬等,都是应天 书院出身。 还来说范仲淹求学南都。当时的应天书院状态如 何?比如在校师生多少,课程怎么设制,校长、名师 为谁,校规校纪若何,师生吃住怎么打理……细处皆 无考了。至于学生范仲淹的在校情形,也多无详载, 大约就是后来常见的几处概而论之:“去之应天府, 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 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史·范仲淹传》)“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 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值粥 不充,日昃始食。同舍生或馈珍膳,皆拒不受。”(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以下则通称《年谱》)以及 “……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 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欧阳修《范 文正公神道碑铭》)等等之类。看来欲知南都事,须 问当事人。范仲淹有一首《睢阳学舍书怀》,似可看 作范仲淹苦读心志的形象表达。诗曰: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乌,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此诗用典不少,搞明白这些典故,大约诗意即明 。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