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开端与终结(精)/舍斯托夫文集
ISBN: 9787100166256
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二十世纪俄罗斯**思想家,**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西方哲学理性传统,致力于重新开启和彰显非理性的信仰传统与启示传统。在舍斯托夫看来,理性传统**误解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性质,把人引导到了追问自然必然性的道路上,因而背弃了人的自由,背弃了人凭借信仰而展开的生存活动。十月革命后,舍斯托夫流亡巴黎,并于1938年在那里去世。
一 创造源自虚无 ——安·契诃夫 “忍耐吧,我的心,愿你沉睡不醒。” ——夏·波德莱尔 1 契诃夫已经死了,因此现在能够自由地谈论他了。 因为谈论艺术家—意味着去揭示、发现隐藏在其作品中 的“倾向”,而在活着的人身上施行这种手术,远非易 事。要知道,他之隐匿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是极为重 要的原因。我认为,许多人都感*到了这一点,而这恰 又成为我们至今未能真正评价契诃夫的部分原因。评论 家研究他的作品,迄今为止,还是局限于老生常谈。他 们当然明白,这是不好的;不过,总比刺探活人的实情 要好得多。唯有H.K.米哈伊洛夫斯基曾试图揭示契诃夫 的创作源泉,大家知道,结果是他惊恐万状地甚至厌恶 地放手作罢了。其实,在这里,这位已故的评论家可以 再一次相信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理论的幻想。每个艺术家 都有自己一定的使命,有自己奉献全部力量的生平事业 。如果倾向谋划以自己取代才干,掩盖束手无策和内容 贫乏的窘态,如果倾向是为了信念而从盛行一时的思想 储存库里借用来的,那么倾向就是可笑的。“我在捍卫 理想,所以大家应当同情我”,在文学里这种奢望已司 空见惯。有关自由艺术的争论声噪一时,显然它起源于 争论双方对“倾向”的不同理解。一些人会想,高尚的 倾向会挽救作家,另一些人却畏惧倾向会使他们服从于 异己的使命。显而易见,双方的冲动都是徒劳的:任何 时候现成的思想都不会增添平庸之辈的才干,相反,富 有独创精神的作家无论如何都要给自己提出特殊的使命 。契诃夫就有自己的事业,尽管某些批评家说他是纯艺 术的侍从,甚至把他比成悠闲自在的飞鸟。如果要简单 地确定他的倾向,那么我要说,契诃夫是*望的歌唱家 。契诃夫在自己差不多25年的文学生涯当中百折不挠、 乏味单调地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惜用任何方式去 扼杀人类的希望。我认为,他的创作的实质就在这里。 关于这一点,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谈到——原因是很明 显的,因为契诃夫所做的,用*常语言来说可名之曰罪 行,必须*到严惩。不过,怎能惩罚有才干的人呢?甚 至一生都不曾宽恕任何人的米哈伊洛夫斯基也并未指责 契诃夫。他警告读者,指出了他在契诃夫眼里发现的“ 仇恨的火花”,但他并未迈出比这*远的一步:契诃夫 的伟大才干使过于严厉的批评家产生了好感。不过,也 许是契诃夫在文学界中的地位对米哈伊洛夫斯基做出的 相对轻缓的判决不无重要作用。30年来许多青年一代听 从他,他的话已成了法律。不过,后来大家再也不能忍 *一味地重复:阿里斯提得斯是正义的,阿里斯提得斯 是正确的。年轻一代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说话,终于 使老师遭到贝壳放逐。在文学里也有类似火地岛的居民 习俗的记载: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杀害和吃掉老一辈 。米哈伊洛夫斯基竭尽全力地抵御着,不过他已经感觉 不到产生于权利意识的坚定信念了。他内心似乎感到: 畏惧真理是人*典型的特征,直面人生的无根基性这一真理乃本书之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