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

李开复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 李开复|责编:胡小芳
出版社: 浙江少儿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李开复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
ISBN: 9787559718136

作者简介

李开复,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厂,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在此之前,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顶尖科技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荣誉商业管理博士。李开复博士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曾任美国“百人会”副会长。2013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史漫漫数千年,因为科技进步而造成的社会 格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变革、阵痛乃至暂时的倒退都屡 见不鲜。从局部视角来看,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 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站 在足够的高度上,放眼足够长的历史变迁,所有重大的科 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 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从全局视角看,历史上 还没有哪一次科技革命成为人类的灾难而不是福音。 新型纺织机、蒸汽机等现代机器出现时,就曾在英国 乃至整个欧洲引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恐慌。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也的确出现了以“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代表的 ,将农民赶出土地并逼迫他们成为廉价产业工人的残酷事 实。但从长远来说,历史无法抹杀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巨大贡献。没有现代机器的出现,我们就没有今天 这样顺畅的交通、高效的生产和远比中世纪舒适、富足许 多倍的现代生活。曾经因现代机器的出现被迫脱离传统农 业、传统手工业的大量劳动力,后来大都在现代工业生产 或城市服务业中找到了新的就业机会。即便以数百年前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我们也不难发现,科技革命不仅仅 会造成人类的既有工作被取代,同时也会制造出足够多的 新的就业机会。 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 式。 在西方城市里,马车被汽车取代是另一个非常好的例 子。当年,汽车开始进入大城市并逐渐普及的过程中,曾 经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充当着上等人出行工具的马车,面临 着实实在在的“下岗”威胁。那个年代,伦敦、巴黎、纽 约等大城市里,马车出行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 一连串与马车相关的工种,比如马车夫、马匹饲养和驯化 者、马车制造商、马车租赁商,根据马车的需要维护道路 的工人,乃至专门清理马匹粪便的清洁工。汽车的大范围 普及意味着所有这些陈旧工种面临失业的风险。但只要简 单地计算一下就能发现,新兴起的汽车行业拥有比传统马 车行业多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产值和工作机会。原本只 有中上等人才能享用的马车出行,到了20世纪,迅速演变 成几乎可以被所有人公平享用的、更加廉价的汽车出行。 制造汽车的大型工厂需要数以万计的设计、制造、管理职 位,远比当年的马车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贡献要大得多 。 其实,人类越发展,就越不担心高新科技对社会、经 济结构的冲击。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历史的进程还 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和残酷,那么,到20世纪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绝大多数新科技、新产业都是在 很短时间内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迅速占据了产业制高点, 引领人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安排更高品质的工作和 生活。例如,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传统的通信 方式成为过去时,电报、纸质邮件、明信片、寻呼机等基 本都退出了主流舞台。拿电报来说,今天的孩子已经很难 搞懂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字斟句酌地撰写电报草稿的了。电 报在全球使用超过100年,最终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快速发 展的浪潮中寿终正寝。根据维基百科的记录:“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