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兵法(高中版七步写出好作文)

作文兵法(高中版七步写出好作文)
作者: 编者:张若茵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4.80
折扣价: 16.70
折扣购买: 作文兵法(高中版七步写出好作文)
ISBN: 9787513916646

作者简介

张若茵,女,福建省语文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尤其在中学作文教育与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独树一帜,作品《中学作文致胜策略36招》曾获华东六省一市**图书奖。其还著有《中国历史名人传》系列,该系列为中学生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写作素材。 作为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张若茵老师特别重视作文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作文指导书很多,但是实用、有趣、有效的书不多。因此,她根据多年作文教学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兵法,专门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作文应试,创作了这套《七步写出好作文:作文兵法》。书中巧妙的把兵法运用与作文技法、作文应试联系起来,使得全书有趣味性、又实用、针对性强,得到了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赞誉。

内容简介

**招 用众之法:用语准确的策略 作文想致胜,用语要准确 兵法解读 《孙子》上说:“《*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意思是说,古书《*政》上说过,由于打仗互相听不到言语,所以设置了锣鼓;由于打仗互相看不到动作,所以才设置了旌旗。锣鼓旌旗用来统一**的视听。视听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队步调一致的方法。 锣鼓和旗帜是*队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会导致*事行动失调而败北。只有统一、规范、准确的鼓声和旗语,才能有效地控制*队的行动,保证*事行动的高度一致,从而取得*事上的胜利。 致胜策略 打仗用锣鼓、旗帜作为传递*事信息的载体,作文则依靠书面语言作为传达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兵家的用众之法启示我们:作文语言的致胜策略首先在于语言合乎规范。其一,就是不写病句,语言通顺;其二,就是合乎一般用语习惯,不生造词语和句式;其三,要用普通话作文,不能用方言。可以说,这是作文语言规范化的用众之法。 从*高层次看,作文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力求准确。议论、说明文字要严谨缜密,叙述、描写语言要爱憎分明,都要注意避免语言出现歧义。 从不同文体来看,记叙文要特别注意动词的准确运用,议论文和说明文要特别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说明文字还要注意确数与约数的准确运用。 当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只有想得正确、清楚,作文语言才有可能准确、流畅。要提高作文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高思想修养,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丰富各方面的知识。 总之,作文语言规范准确,是作文成功的基本保证;提高作文语言的准确性,使行文流畅,也是作文应试致胜的策略之一。 成功案例 文题:请以《站在 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3.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 站在文学的门口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的诗性女子,将**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 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昂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逸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漫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的诗意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湖北一考生) 致胜奥秘揭示 这篇作文写得洋洋洒洒,文采斐然,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作文有文采,那也必须建立在语言准确、流畅的基础上,正所谓走路都不会,哪有可能会飞翔呢?我们就先来说说本文语言准确流畅表现在哪里吧! 对动词的准确选用*能表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诚如一位文学家所言:“在艺术语言中*重要的就是动词,这用不着多说,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要是您找到准确的动词,那您就可以放心地编造句子。”我们就用比较短的第二段来做例子吧!“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这短短的一段话,就因为几个*重要的动词—“聆听、驻足观看、收获”用得准确生动,一个站在文学门口用心去聆听歌吟,停下脚步在观看花儿,然后去收获理想的文学青年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还会准确选用动词,使抽象的精神状态形象化,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触,境界全出。例如,“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中的“染白”,“将**之恨纺成染柳烟浓”中的“纺”,“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响”中的“溅落”“激荡”,就因为这些动词的妙用,使抽象的“岁月”“**之恨”“历史”“*响”都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这可以说是*高层次的“语言准确流畅”了。作文有文采,不也从这种准确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中显示出来吗? 真题演练 文题: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山的那边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于是,*鸣,犬吠,炊烟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了,飘飘摇摇进了林子。 父子俩便起了*,父亲用麻利的手脚,戴上斗笠,荷上锄头, “吱—”地打开门,走去。儿子的动作显得嫩生了许多。摸下*,掬了一捧清水,清醒了自己,水缸中一圈一圈漾着他惺忪的睡眼。然后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粮,朝着渺茫的晨雾中那个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奔去…… 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来这里拍照旅游的人都这么说。绿水环抱着青山,相环相绕,相厮相守,美了这里的风景,也美了这里的人。只是光着脚的儿子不懂,为何如此迷人的风景,留不住那张记忆深处母亲模糊的脸,让爹和自己成*守着那块巴掌大的地,还让自己光着脚*子满山溜。只是这些疑问,似乎都没有个清晰的答案,儿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块巴掌大的地,便是当地人称作“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不大,却隐着儿子童年所有的欢娱,锄*、浇水、施肥,甚至是看着太阳从山的那边落下。而此刻,儿子和父亲正躬着背,劳作。 儿子累了,直起腰来:“爹,俺还得在这里多久?” 父亲一怔:“说啥?伢子。” “爹,俺老师说让俺回学校上课……”父亲没回话,双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师说了,上了学,有了学问,就能出山。山的那边可大了! 老师说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大—” “啥‘视野’不‘视野’的?俺只懂种地!” 儿子不还嘴了。他懂爹的脾气。只是他用稚嫩的眼,瞅了瞅银雾弥漫的青山,又低下头劳作。 而爹也纳闷了。“山的那边,真有‘视野’么?说不准有,要不他妈为啥死活不肯回来?—不想咯,不想咯。” 正午,山雾便揭开了面纱,山才笔挺地屹立于水中,父子俩歇下来,坐在田埂上。父亲黝黑的脸上沾满汗水,手一抹,便又沾上些泥的芳香。 儿子又呆了,望着山的那边。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儿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劳作。 红*西薄。天际再次被染红,不过,是金灿灿的,烘得儿子的心暖暖的。 儿子眯缝起眼,似乎在眺望着什么,脸颊红彤彤的,又有话要说: “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阳落到山的那边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阳也喜欢那边。”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头。是呀!说不准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 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幻想出他娘回来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学去吧!爹许了。”儿子脸上真的暖了。他能回学校了,能有“视野”了。 “记得给老师捎句话,让他记得给你们‘视野’……” 山和水找到答案了,灵动在父子的心里…… (福建一考生) 张老师辅导站 这篇记叙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语言准确流畅,尤其是对动词的选用,准确而又传神,极富表现力。 小作者起笔不凡,开头一段景物描写,简洁生动,使文字顿然生色、焕然生辉。尤其是那几个动词的运用,*是形象传神。“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一个“咬破”,把“黎明”和“夜”都写活了;而“那抹血迹”也使东方有了鲜艳的光彩,水墨画顿时变成水彩画。“*鸣,犬吠,炊烟从寨子里袅袅地浮起来了,飘飘摇摇进了林子。”“鸣”“吠”“浮”“飘飘摇摇”“进”,这些准确生动的动词勾勒出一幅动态的山村风俗画,奏响一首大俗大雅的乡村晨光曲。 第二段的动词运用也一样准确传神。用“起”“戴”“荷”“打开” “ 走去” 等动词写出父亲动作的麻利; 用“ 摸” “ 掬” “ 清醒”“漾”“拎起”“奔去”等动词表现儿子动作的嫩生。把父子俩早起下地干活的情景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来。 不必再举例了,小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底已在动词的运用上显露无遗。 相信无论哪一位评卷老师看到这样准确流畅的语言,都会毫不犹豫地送给考生高分的。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语言准确流畅,确实是考场作文致胜的基本保证。 实战集训 文题:谈“潇洒” 要求:1.字数在800以上;2.要注意准确揭示“潇洒”的积极含义。 思路点拨 可以在阐述各种对“潇洒”不同理解的基础上,揭示“潇洒”的真正含义。 写作文居然也能用公式? 当然能!这儿就有。 名师用“公式”告诉你,满分作文都是套路。 我们不是让你做文豪,而是要助你从考场凯旋。 …… 满分作文,谁都能写! 《七步写出好作文:作文兵法》是由全国**图书奖获得者、一线语文教师张若茵老师精心打造的中学生作文书,作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对学生和作文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同类书比起来,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快速有效。 备考在即,时间紧迫。老师不教你去背热点、积素材,而是带你整理资源,为你出谋划策,教你活用套路,写出阅卷老师喜欢的文章。 2.有趣。 兵法貌似晦涩,实则很简单、高明。老师将作文融入兵法,一改说教,生动讲述考场作文的致胜策略,让你享*游戏通关般的乐趣。 3.实用。 书中讲到的作文策略,都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亲身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教学检验**好用,获得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