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随笔
作者简介
顾农,男,1944年4月生于江苏泰州,1966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后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已退休。以研究汉至唐文学、鲁迅学为主,著有《魏晋文章 新探》《文选论丛》《从孔融到陶渊明》《与鲁迅有关》《听萧楼五记》等十余部。另有论文、札记及散文、随笔多篇。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大约 是孔子使用过的,他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 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与此相关的是《礼记·礼 运》中的一段话: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 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 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 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 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 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 《乾坤》焉。《乾坤》之义 ,《夏时》之等,吾以是观 之。” 可知孔子为了研究历史 上夏、殷两朝的文化,特别 是有关的典章制度(礼), 专门跑到这两个王朝的后裔 那里(周初封夏禹的后代于 杞,商汤的后代则集中于宋 )去查找资料,访问贤人, 以便取证;但是他觉得这两 处的资料都严重不足,只是 各找到一本书,所以自己的 有关结论不容易得到证据的 全面检验与支持。朱熹为前 引《论语·八佾》那一段话 作注释,简要地指出: 杞,夏之后;宋,殷之 后。征,证也;文,典籍也 ;献,贤也。言二代之礼, 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 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 证吾言矣。 他的解释应当是可信的 。上古时代书面材料固然很 重要,但那时用文字固定下 来的材料不算很丰富,许多 资料只是口耳相传,所以“ 献”——博闻详记道德高尚 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种情形到后来也还有, 例如经过秦火之后,大量的 典籍被烧掉了,“文”不容易 找到,所以汉初要繁荣文化 事业,就必须请出伏生一类 老先生(“献”)来,请他们 背诵古书,并派出专人记录 下来,诚恳地向他们学习。 司马迁为写《史记》, 固然要查档案图籍,同时也 跑了很多地方,采集民间的 传说,他也是兼顾了“文”和 “献”两个方面。到很晚的时 候,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人 还被称为“耆献”。随着文明 的进步,书面材料越来越丰 富,口耳相传的意义大为下 降,于是本来是并列结构的 “文献”一词,渐渐变成一个 偏义复词,意思偏在“文”的 一边。现在人们提起“文献” 来,大体上相当于“图书资 料”“文本”,一般不多涉及 贤人那一层了。 但是现在人们很重视口 述史、访谈录,然则“献”的 重要性,其实也并没有完全 被忽略。 “献”字还有另外一个义 项,就是指器物。流传至今 的前代重要器物(例如各种 礼器之类),现在称之为“ 文物”,也是研究古代问题 的重要材料。人们现在十分 重视出土文物,强调研究的 二重证据法。如果这样来理 解“文献”,那就应当是指文 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辞海 》解释“文献”为“指有历史 价值的图书文物”这个提法 就是兼顾“文”和“献”两方面 的。 “文献”是我们研究各种 问题的出发点;而关于文献 本身,也有许多知识,例如 文献的形态、真伪、优劣、 典藏、类别、诠释、检索等 等,这就是所谓“文献学”, 从事古籍整理、考古学的人 们必须把这些知识掌握得很 到家,才能工作。只是阅读 和利用图书文物的人,主要 任务固然是运用文献中的有 关材料来解决自己研究的问 题,但正因为如此,有关文 献学的知识也得知道一个大 概,这样才能找到门径,少 走弯路,提高效率,处在比 较自觉而不是乱读书的状态 。 读书人不懂文献学就很 容易乱读书,而乱读书与不 读书其实是一对难兄难弟。 文献学是一门专门的学 问,有不少人终身从事,他 们的成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除了普通文献学(这里的 “普通”是一般的意思,相当 于心理学中的普通心理学或 语言学中的普通语言学等等 )之外,还有结合某一专业 的特殊的文献学,例如“历 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等 等,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一些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 需要,选读有关的著作。 原载《中华读书报》 2019年1月23日第15版《国 学》 P3-6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位文学院教授同读者说说笑笑的闲谈,一部颇具魏晋风味的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