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金宇中(一位通晓全球化经营的企业家)
作者简介
陈雪鸿,上海人,译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翻译作品涉及影视、小说、诗歌、音乐、舞蹈、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民间文学、民歌、曲艺、戏剧等各种文学艺术体裁。译作数十部,译文达数千万字,多次获得国家级等各类文学翻译奖项。至今依然乐此不疲,笔耕不辍。
内容简介
4.调整重化产业投资和抛弃韩国重工 申长燮在评价韩国经济发展过程时,对20世纪70年代 重化产业化的重视达到了极点。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发 起重化产业化的官员们,还是对产业政策颇为赞赏的学者 们,都认为重化产业化是韩国经济奇迹的原动力。反之, 20世纪80年代,负责此经济政策的新官僚集团,以及支持 他们的学者们,却认为20世纪70年代韩国进行了过度重复 投资,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好地实施了安定化政策, 韩国经济才得以成功。1997年韩国遭遇金融危机时,也重 复出现了相似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韩国企业中,认为 应该积极进行国际化投资的一方,与将此规定为“过度投 资”,认为应该进行“结构调整”的一方,存在着很大的 分歧。 1978年发生第二次石油风波时,韩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极大地转换了方向。那是因为出口环境恶化,制造业的设 备开工率大幅降低,通货膨胀导致利率上升等原因。海外 财务状况也日趋艰难。1975年5月,政府发布了第1次调整 重化工业投资的措施。同年10月,朴正熙总统去世,新军 部当政,加速了重化工业投资的调整。全斗焕总统领导的 第五共和国提出以“经济安定化”为核心政策,紧接着出 台了调整重化工业投资的对策。于是,大宇集团刚刚接手 韩国机械、新韩汽车及玉浦造船,就被送上了投资调整的 案板。 金宇中 1997年韩国遭遇金融危机时,我们已经进行 了大量的设备投资,而且该设备全面(full)开动才躲过 一劫。否则的话,怎么可能恢复得如此迅速呢?由于官员 和学者们只看到迫于眼前的事情,才会认为重化工业投资 是错误的。倘若能再往前多看2~3年,也许看法还会发生 变化。20世纪70年代,投资昌原工厂、投资发电设备…… 都是这样,只要稍微看远一些就行了……要是我能与那些 否定(重化产业化)的人坐下来好好谈谈,听听他们的意 见,也说说我的所闻所见和感受,那该有多好。那样的话 ,那些人一定会清醒一百次的。 申长燮然而,20世纪80年代出炉的政府报告书及政策 资料中,都否定了重化产业化,并被一直对韩国重化产业 化持否定态度的国际机构、外国学者们所利用,以使他们 自己的观点逐渐合理化。比如,在讨论东亚经济奇迹时被 最多引用的世界银行(World Bank)报告书《东亚奇迹》 (The East Asian Miracle),就把20世纪70年代韩国重 化产业化评价为失败之举。 可是,报告书是1993年出版的,却并没有分析20世纪 90年代初期,韩国重化产业化在生产和出口方面是如何进 展的。书中提到的失败根据,只是那些由韩国开发研究院 (KDI)和世界银行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叶为止的情况所发 表的资料。那是重化产业初期以大规模投资进行艰苦奋斗 的时候,也是1987年起“三低好况”到来之前。然而,世 界银行报告书却如此肯定韩国的重化产业化是失败的。国 内外那些经常对韩国经济发表评论的学者,接连引用该书 的观点,自认为韩国的重化产业化是失败的。 金宇中 所以说,学者们应该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