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23.5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蔡元培评传/国学大师丛书
ISBN: 9787550011137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一户世代经商的 小康之家,父亲蔡光普,是当地某钱庄经理,母亲周 氏。 山阴与会稽两县城只一河之隔,明清两代同属绍 兴府,1912年废府,两县遂合为绍兴县。蔡家祖居诸 暨陈蔡乡,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迁至山阴,最初以伐 售柴木谋生,后来转而经商,主要从事绸缎运销,曾 远至广州。到蔡元培的祖父一辈,已是世居绍兴的第 六代人了。其祖父名廷桢,字佳木,相传其“夏夜读 书,无法得避蚁烟,竟置两胫于瓮中”,颇具志向。 早年在典当商行学徒,渐次升为经理,以平生所得积 蓄,为祖宗置祭田,并在县城笔飞坊购置宅院,与子 孙合居一处。他生有七子,其中五人经商,人习武, 一人从合居一处。他生有七子,其中五人经商,一人 习武,一人从文,其长子即蔡光普。蔡元培就生长在 这样一个人丁兴旺、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中。 他是家中第四个孩子,乳名阿培,两岁前后由奶 娘陈氏抚育。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小阿培天性祥 静平和。一次,女佣携阿培兄弟下楼游玩,楼梯高且 陡,须由女佣抱下,女佣先抱堂兄,留阿培在楼梯口 等候,岂料女佣抱堂兄下楼后适遇他事,忙不迭中竟 忘记了阿培。小阿培不哭不叫,端坐楼口静待多时, 直到被家人发现。 童年,往往是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梦幻的温馨 岁月,这对于生活在古城绍兴的蔡元培来说尤其如此 。素以人文荟萃、国学隆盛著称于世的绍兴,自远古 至近世留下了多少君王先贤、文人墨客的生命印迹, 真可谓俯拾即是,斑斑可考。而每一处斑驳的遗迹, 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悠远而生动的故事,昭示着那绵 延不绝的文化传承……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 禹的传说,在这里物化为气势巍峨的大禹陵庙,供千 百年来天下人们瞻顾凭吊;曾经“十年生聚,十年教 训”的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矢志再起,还有那 与他联系在一起的美丽动人的西施姑娘和忠诚悲烈的 文仲大夫,即分别生于斯、葬于此;空怀报国之志的 陆游在这里的沈园邂逅唐琬,写下缠绵悱恻传诵千古 的《钗头凤》词。且不去备述撰著《论衡》的王充、 “乡音未改”的唐代诗人贺知章、大器晚成的史家章 学诚及令郑板桥赞佩得五体投地的徐渭(徐文长)等 名家与绍兴的渊源关系,只以蔡元培家居的笔飞坊笔 飞弄来说,即充盈着关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似真 似神的美妙传说。蔡元培自述:我家所在的“笔飞弄 是笔飞坊中的一弄。相近有笔架山、笔架桥、题扇桥 、王右军舍宅为寺的戒珠寺、王家山。相传右军在此 的时候,一老妪常求题扇,有一日,右军不胜其烦, 怒掷笔,笔飞去,这就是笔飞名坊的缘故。此说虽近 于神话,但戒珠寺山门内有右军塑像,舍宅为寺的话 ,大约是可靠的”。可以想象:在暑热难耐的夏夜, 长辈们坐在蔡家台门里,手摇蒲扇,讲述多彩多姿的 越乡故事,会启迪蔡元培幼小心灵中怎样的好奇和思 智啊!家乡特有的文物优势,使书本上和口碑中的空 灵载说变得真切可感;举目即见、抬手可触的人文环 境,又令人产生贴近文化精萃的优越心理和近距离感 受。耳濡目染于如此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对蔡元培 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何况,他 18岁以前不曾离开故乡一步,而在此生活的时日竟超 过其整个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 1872年,虚龄6岁的阿培进入自家延师开设的私 塾破蒙读书了c按照兄弟辈的排名,正式定学名日元 培,家中唯一从文的六叔为他取字鹤卿。塾师是一位 姓周的先生,元培跟从他诵读《百家姓》、《千字文 》和《神童诗》等开蒙读物,随后便接读四书五经。 在读五经之前,先生并不讲解,只要求反复诵读,直 至背熟为止。此外,还有习字和对课两种功课。比起 那种机械而枯燥的读书方法来,与现今的造句颇为相 近的对课更能激发元培的学习兴趣。对课,是由先生 出一字,学生对一字,逐渐由一字到四字,须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并且要词性相近。诸如,天对地 、山对水(或海),桃红对柳绿(或薇紫)等等。待 到四字对作得合格了,即可学作五言诗。这种文字游 戏,是作诗为文必不可少的基础,其对应而又富于变 化的形式,对聪颖的元培颇有吸引力。其后几年,元 培读书渐入门径,开始养成摒除尘嚣静心读书的习惯 。某日傍晚,他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楼上读书,宅内失 火,举家惊骇,急呼其下楼,而他因读书专注竟浑然 不觉。 元培11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蔡光普病逝。光普为 人宽厚优容,供职钱庄往往有贷必应,对拖欠者亦不 忍索还,以至家人常以“爱无差等”相揶揄,而友人 则赞其“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这一秉性对元 培影响至大。父亲的去逝,使元培一家的经济状况急 转直下,渐人困顿,亲友们拟议集资救助,却为刚强 的母亲婉言辞却。她凭藉乡人主动还回的欠款,并不 时变卖首饰衣物,克勤克俭,聊以度日。这一变故, 使蔡元培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发生了某些改变:看着 母亲愁苦的面容,这个少年内心隐隐生出家道中落的 哀伤,此时,家里无力再聘塾师,只能就近附读。他 先到姨父范氏家塾中附读一年,其后又入李申甫塾馆 读书。这位李先生教学注重背书,对达不到要求的学 生苛责体罚,来此受业的学生几乎都领教过其责罚。 一次,元培背诵《易经》屡屡出错,竟被责打手心百 余下。正是在这位严师的指导下,元培开始学作日后 科举考试赖以显达的专门功夫一八股文。两年之后, 14岁的蔡元培转入离家半里路的探花桥王懋修塾馆继 续深造。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