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故乡在纸上(精)
ISBN: 9787559430168
“元末兵灾连年,赤地千里,人死殆尽。境内大多居 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户 1621,人12345,与宋金时万户相比,减少约百分之九十 。”《郾城县志》仅用寥寥数语,便把迁民的原因、背景 以及当时悲壮、荒凉的情景通过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遐想 鬼魅一般勾画出来。我细心研读一下才发现人口的杜撰性 ,12345,这种随意性的约数更深一步地说明了当时的荒凉 ,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洪武迁民与永乐迁民的悲剧所在。 据史书记载,从元世祖四年(1263年)至民国二十九 年(1940年)——三十六年有灾,其中一次连续七年洪水 不下。从元世祖十九年(1278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共出现蝗灾十~次、地震十次,这是有五千年历史文 明的郾城有明确记载的天灾。而人祸更是比洪水肆意,比 地震暴虐,比瘟疫凶猛。元末的战争使中原大地东西六七 百里、南北近千里无人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巩 固政权,医治元末以来的战争创伤,迅速发展生产,采纳 了郑州知州苏琦、户部侍郎刘九皋等人的建议,做出了向 中原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明实录》记载的洪武四年 (1371年)河南人口1891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到 1030454人。山西人口最稠的地方是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县 。洪洞县的大槐树植于汉代,明时大槐树身粗数围,荫遮 数亩,树上筑满了老鸹窝,乃是方圆数百里独一无二的槐 树。迁民只有从洪洞县开始向外迁了。 俗话说故土难离,为了当时迁民的顺利,明政府设置 了骗局。在移民的汾州府、辽州府、沁州府、洚州府、路 安府、平阳府等地广贴告示,晓谕乡民,凡不愿迁移者三 日内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领取免迁证,愿移民的可在家等着 。于是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大槐树下,几天内竟达十几万人 ,老实的庄稼人还未喘过气来,便被官兵团团围住,这时 才知道上当了,愿移也得移,不愿移也得移。官兵们把他 们绑起来,连成长队,分别向全国100多个府县押解。那抛 妻别子、依依惜别的泪水洒满了这片土地。人们纷纷折槐 为记,并以图腾的方式牢牢地记着故乡的槐树,升华成一 种心灵的安慰与民谣,世世代代地传唱,经久不衰。传说 在当时移民的途中,人们仍幻想重返故土,为了便于以后 确认,便把小脚指甲剪为两瓣。时至今日,小脚指甲为两 瓣的,多是大槐树迁民的后裔。“解手”一说,也是源于 此。移民时,人们的手都被绑着,大小便就得向押解禀报 :“老解,我要撒尿,请解手。”次数多了,大小便就简 化成了“解手”…… 我的祖先也是这次移民中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遥想当年,曹操在“许昌屯田”,下令开挖运粮河, 从许昌经郾城,过上蔡,最后进入淮河。由北向南蜿蜒数 百里,一是为攻打东吴做准备,二是灌溉农田。时光荏苒 ,山河变迁。曹操的运粮河已经干涸,与运粮河有关的地 名,比如离栗门张村不远的卸载村,上蔡县华陂镇的报载 村(报名载货的意思,现更名为史彭村)证明了这条河流 曾经的繁华。过去陆路交通不便,水路便捷,栗门张恰在 曹操的运粮河岸边。我的祖先是顺水而下,从许昌坐船而 来的。据我爷爷的上几辈说,我的祖先是在天未亮时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