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文库

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文库
作者: 陈祖武//朱彤窗
出版社: 河北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50
折扣购买: 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文库
ISBN: 9787202046760

作者简介

陈祖武,一九四三年十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九六五年七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夫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专著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旷世大儒顾炎武〕、〔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等,以及大量古籍整理成果。

内容简介

第四节 浙东史家汪辉祖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萧山人。生于雍正八年十二 月十四日(1731年1月21日),卒于嘉庆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1807年5月1日) ,终年七十八岁。他先是作幕三十余年,精于幕学,有一代名幕之称。后一 度为官,廉正务实,堪为循吏。晚年辞官,潜心史学,洵称一时浙东著名史 家。 萧山为绍兴属县,士多习幕,明清皆然。辉祖父汪楷,初即学幕,后经 商起家,捐资为河南淇县典史。晚年南游广东,依然寄人篱下。乾隆六年, 病卒旅邸,辉祖年仅十二岁。丧父之后,家境清贫,全靠其生母及继母针织 以维持生计。辉祖艰难求学,于乾隆十一年入县学,后屡应乡试不售。十七 年,其岳丈王宗闵代理金山知县,招入幕署,处理文书事宜。从此,揭开了 辉祖幕宾生涯第一页,时年二十三岁。 乾隆十八年,王宗闵调常州,代理武进知县。辉祖偕行。一年后,改依 常州知府胡文伯。二十年,胡升任江苏督粮道,辉祖同往常熟。当时的州县 幕署,西宾多寡不一,大致依所司职事,有刑名、钱谷、书记、挂号、征比 之分。五者之中,若就地位轻重论,则数刑名、钱谷为首,尤以刑名为重。 职分不同,报酬悬殊,往往司刑、钱者一岁所得,即可抵其他三类数年收入 。佐幕数年,辉祖深知其中利病,于是幕事闲暇,留意刑律。自二十五年起 ,改依长洲(今江苏苏州市)知县郑毓贤,专司刑名。翌年,再投浙江秀水( 今嘉兴市)知县孙尔周幕。之后,辗转平湖、仁和(今杭州市)、乌程(今吴兴 县),皆专司刑名。 三十三年七月,举杭州乡试,时年三十九岁。翌年正月,入京会试,落 第而归。迄于四十年春,四上公车,始告如愿。旋以丁母忧返乡。服阕,相 继佐幕慈溪、海宁、平湖、乌程、龙游(今分属衢县、金华)、归安(今吴兴 县)等地,以精于刑名之学著称浙中。 寄人篱下,频易寒暑,至乾隆五十年辞归安幕事还乡,辉祖佐幕已届三 十四年。其问游江苏九年、浙江二十五年,择主而就凡十六人。乾隆末年, 清王朝盛极而衰,伴随世风日下,幕风亦颓然不振。乾隆初,幕宾无不为律 是遵,依律阐义,是非皆有所据,不敢上下其手。尔时世风尚俭,佐幕所获 ,司刑名者岁入至多不过白银二百六十两,司钱谷者不过二百二十两。而二 十七年以后,幕宾岁酬渐增,至五十年前后,已高达八百两。同幕酬的激增 相反,则是吏治与幕品的堕落。即以当日的浙江论,巡抚只图传唤方便,每 每多留知府常任省城行馆,乃至知县亦每每有三四十人稽留省寓。闲官众多 ,无所事事,则相聚饮酒、赌博,甚至狎妓宿娼,毫无顾忌。幕主如此,幕 宾亦然。其上者“就事办事,仅顾主人考成”;其下者“昧心自墨,己为利 薮,主人专任其咎”。幕学、幕品每况愈下,不可收拾。 当此颓局,辉祖为之心寒。适逢吏部颁文,召未有官职的乾隆四十年进 士赴京谒选,辉祖决意弃幕人官。行前,于乾隆五十年八月至十月间,将三 十余年佐幕经验加以整理,撰为《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各一卷。所 录凡六十六则,每则字数多至五六百,少者二三百。言出心扉,得自亲历, 于幕品幕学多甘苦之言,成为当时及后世佐幕为治的必读之作。 乾隆五十一年春,汪辉祖取道杭州,登舟赴京。舟过苏北,久旱重灾, 饿殍遍野。目睹惨景,辉祖愤然运笔,写下《哀塾师》、《鬻妇行》、《鬻 孤篇》等诗,抒发无限的同情和忧虑。诗中有云:“人命贱若此,得毋吏职 亏。救荒无良策,自古重嗟咨。”五月初抵京,八月授官湖南永州府宁远县 知县。翌年二月,辉祖携家眷赴任。三月抵长沙,拜谒巡抚及布政使、按察 使诸上司。时任按察使恩长,满州人,才大心细,每涉命案,为防诬告,多 主开棺验尸,属下不敢置一词。辉祖独出异议,竞当众指出“检骨极惨”, 主张应从制止诬告人手,“先示谕禁,以杜讼源”。恩长虽表示“此言甚有 理”,但亦因此埋下日后名挂弹章的种子。 宁远僻处湘南,地瘠民贫,素称难治。恶丐结帮,强乞扰民,尤称大害 。辉祖上任伊始,顺应民意,严加惩治,不出半月,恶丐绝迹。与恶丐交相 为祸,讼师唆讼是一方第二大害。南乡讼师黄天桂、天荣兄弟,狼狈为奸, 唆讼乱法,为害最烈。辉祖查实劣迹,将天桂绑缚公堂,当众审理,凡唆讼 一起,责打二十大板。二十余日过去,黄犯悔罪取结,其弟携眷逃遁。惩一 儆百,深得民心。不出三年,辉祖政声远播,有“湖南第一好官”之誉。 乾隆五十五年,私盐案起,辉祖处乱不惊,实事求是,又为一方百姓办 了一桩好事。宁远例食淮盐,而邻境蓝山、临武诸县则食粤盐。粤盐路近价 贱,淮盐路遥价昂,加以山峦阻隔,交通不便,淮商难以入境,往往购淮盐 一斤的费用即可购粤盐八斤,因而宁远百姓多违例私购粤盐。时值淮盐壅滞 ,督抚下令缉捕私盐。令下,宁远盐价陡涨,民情浮动。辉祖从实际出发, 毅然为民请命,指出:“政在利民,术须裕课。宁远每年额销淮盐一千三百 一十四引,向来虽有此数,历无水程到县,亦并无销引报文。是淮盐仅系空 名,而粤私久资实用。与其民食无引之盐,不若官办有引之课。”进而主张 :“循照郴、桂二属之例,将宁远应行一千三百一十四引,改为粤盐引。” 未待上司批复,辉祖即颁布告示,规定零盐不及十斤,民得贩卖,官不收捕 。由于民困得纾,人心趋于稳定,湖广总督毕沅因之接受既成事实,下令弛 禁零盐,并戏称辉祖为“莽知县”。 同年九月,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知州病故,辉祖奉命卸宁远任,代 理知州。十月,又接按察使命,令赴桂阳查办命案。一则因干练仵作难觅, 再则道州积欠亟待处理,赴桂阳事遂搁置下来。加以十二月初,赴江华代验 命案,跌伤左足,辉祖更无法及时赶往桂阳。结果,同按察使的积怨爆发, 最终导致弹劾罢官。五十六年正月,辉祖呈请解任调理。六月,抱病赴长沙 接受审查。虽经两度会审,确认实系伤病,但按察使执意弹劾,指责汪辉祖 庇护同乡,有意规避,必欲疏请遣发新疆。后幸得长沙、衡州(治所在今衡 阳)诸知府从中斡旋,弹劾风波始以革职了结。 乾隆五十七年四月,汪辉祖结束四年的知县生涯,启程离湘。历时月余 ,返抵故里,时年六十三岁。罢官归来,家有耕田八十余亩,自足有余,于 是辉祖息足杜门,潜心于著述之中。五十八年六月,辉祖总结四年为官经验 ,一如先前著《佐治药言》体例,开始撰写了《学治臆说》、《续说》、《 说赘》。书成,与旧著《药言》不胫而走,深得内外大吏王杰、阮元激赏, 一再刊行。阮元有云:“余读《学治臆说》、《佐治药言》,未尝不掩卷太 息,愿有司之治若汪君也。”又说:“士人初领州县,持此以为治,虽愚必 明,虽柔必强。” 汪辉祖以章学诚、邵晋涵为友,得友朋启发,喜治史学。先是留意诸史 名姓异同,著有《史姓韵编》六十四卷、《九史同姓名录》七十二卷。归里 以后,重加订补,汇为《二十四史同姓名录》一百六十卷。晚年专意《元史 》,以明初所修《元史》仓促成书,“事迹舛阙,音读歧异”,发愿“纠谬 拾遗”。自嘉庆元年动笔,至五年脱稿,撰为《元史本证》五十卷。全书以 证误、证遗、证名为类,取《元史》自为佐证,对其讹误一一梳理,原原本 本,多可信据。嘉庆七年刊行,学坛大家钱大昕引为同志,欣然撰序,赞许 辉祖:“好学深思,沿波讨源,用力之勤,胜于予数倍也。”序末且云:“ 考史之家,每好搜录传记、小说,矜街奥博,然群言觳乱,可信者十不二三 。就令采择允当,而文士护前,或转谓正史之有据。兹专以本史参证,不更 旁引,则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虽好为议论者,亦无所置其喙。悬诸国门,以 待后学,不特读《元史》者奉为指南,即二十三史,皆可推类以求之。视区 区评论书法,任意褒贬,自诡於《春秋》之义者,所得果孰多哉!” 汪辉祖为人笃实,从善如流。自嘉庆元年起,接受友人王宗炎建议,将 生平行事依年条记,撰为《病榻梦痕录》、《梦痕录余》凡三卷。录中所记 ,既有个人亲历,又有师友学行,兼及时事风俗,知人论世,足资取材。在 众多的清人年谱中,汪氏所撰,无愧上乘。辉祖故世,所著《学治臆说》、 《续说》、《说赘》及《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和《病榻梦痕录》、 《梦痕余录》并《双节堂庸训》,合为《汪龙庄先生遗书》刊行。 P4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