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3.70
折扣购买: 别害怕分歧
ISBN: 9787523608043
亚当·费尔纳 曾在法国和英国从事哲学学术研究,但更喜欢在学术界以外的青年中心及其他教育机构工作。曾发表过多篇文章,并出版过三本著作:《有机体和个人身份》(Organisms and Personal Identity)、《生活中的哲学课》(Think Differently:Open your mind. Philosophy for modern life),以及《速成课程:哲学》(Crash Course: Philosophy)。 达伦·切蒂 曾发表关于哲学、教育等方面的学术作品,是《模范移民》(The Good Immigrant)一书的撰稿人。曾合著图书《什么是男性气质?》(What Is Masculinity? Why Does It Matter? And Other Big Questions)与《别害怕分歧》(How to Disagree: Negotiate Difference in a Divided World)。曾任小学教师、大学教学研究员,并组织成立针对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非正式教育团体,曾为教育工作者开设儿童哲学方向的课程。
引?言 生活中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它们可能会非常棘手、引发混乱和让人感到不安——但它们也是极其重要的。分歧可能引起的不舒服有时无法回避——而它所造成的混乱往往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复杂的性质。分歧是尴尬的——令人感到疲惫和难以应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避免分歧。 本书不是为了让分歧变得“更和谐”或“更容易接受”,也不是为了化解分歧。我们并不会教你如何“赢得”一场争论,也不打算为你介绍能让你胜过对手的绝妙修辞表达。我们不会深入研究关于辩论哲学的细节问题,例如通过缜密的逻辑,使各种前提环环相扣,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我们也不会建议你将彬彬有礼作为解决之道。有些书会建议你“有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在每次评论后脱帽致意,称呼对方为“先生”或“女士”。在研究如何提出不同意见时,最佳策略是不要口是心非。 这本书的第1章“我就是我自己”,探讨了我们的身份问题。当我们与人交谈时,通常会把自己当作自身之外的理性主体。这种单一的自我概念源自一种非常特殊的传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这种传统。我们将研究对“理性主体”的批评,以及群体性主体的问题。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关于自由意志(或自由意志缺失)的现实,以及关于真理的可靠性的辩论。 第2章“揭示制度”着眼于约束我们互动方式的规则。我们将研究由“行为准则”(如良好的礼仪)带来的伦理困惑,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所存在的显著差距——无论其成因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将通过辩论和对话,研究与人交往的不同方式,以及言论自由的意义。 第3章“理解冲突”将研究我们在谈话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可能造成的伤害。通过欧裔美国人认识论的棱镜——处理知识的哲学分支,我们将探讨恐慌情绪如何会导致对话结束,以及什么是“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我们还将研究为何“打抱不平”会带来问题,以及采取行动可能的适当时机。 在第4章“建立沟通”中,我们将探讨建立沟通桥梁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建立与他人的团结,以及这样做有何价值?“分享食物”或“共同用餐”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交流方式——正如我们将在第15课《幽默》中看到的,笑话也可以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第5章是“向前迈进”。很多时候,对话会陷入僵局。这一章的主旨是探讨四个不同的话题——素食主义、气候变化、安乐死和白人至上主义,因为它们都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我们会探索并展开讨论这些话题,并将它们转移到不同语域的策略。最后一课“自我关爱”探讨暂停谈话和彻底结束谈话时机的重要性。 本书本身就是对话(有时是分歧)的产物。虽然你正在阅读的文字主要是由亚当写的,但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来自两个人的长谈,在达伦的前厅喝着咖啡和吃着奥利奥进行的这些谈话通常很有意思,有时也很沉闷。对于本书中的话题,我们的意见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样的,有的让人开怀大笑,有的也让人闷闷不乐。本书的内容是我们彼此之间以及与我们的出版商商议和谈判的结果。 尽管我们不一定非要达成任何确切的结论或确切的解决方案,但有一个想法贯穿本书始终,我们俩人都对其深有同感:分歧是必不可少的。谈论、争论、辩论、讨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都会是非常有价值的活动。如果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就不同的观点一起享受这些活动,效果会更好。因此,无论你是否同意本书中的观点,我们都希望至少能提供一些不错的聊天话题。 1.分歧不应是隔阂的根源,而是连接的桥梁。本书并不指导你赢得争论、提供辩论的技巧,而是用哲学的视角剖析了分歧的本质,并给出了有效沟通的建议。 2.《别害怕分歧》是“自我提升系列”的第10本。自我提升系列旨在帮助读者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