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文库——学会表达 懂得沟通
作者简介
吴学刚,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出版人、策划人、畅销书作家。主要侧重于生活励志、心理励志、职场经管、女性家教等精品畅销图书的选题策划和撰稿,曾创作出版《每天进步一点点》《凝聚力》《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的工作秘笈》《找对方法做对事》《摆对心态做对事》《选对思路做对事》《用对时间做对事》等多部畅销书。
内容简介
记得读过陶行知先生的这么一个故事: 在他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尺子 打同学,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 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男 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 出一块糖:“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 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 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 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 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 掏出一块糖:“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发完 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批评是一种艺术。 在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 果。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呢? (1) 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 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 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 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 却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所以当你在批评 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 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 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查一下措辞方面 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 会接受。 (2) 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 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 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 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 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 用含蓄的批评来激励对方。 英国18世纪著名评论家约瑟·亚迪森曾说:“真正懂得批 评的人看重的是‘正’,而不是‘误’。”这里所说的“正”, 实际上就是隐恶扬善,从正面来加以鼓励,也就是一种含蓄的批 评,能使批评对象不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可以说从正 面鼓励对方改正缺点、错误的间接批评方法,比直接批评效果会 更快、更好。因为这种批评方法易于被对方接受,从而产生良好 的效果。 在开展批评时,还有几个问题务必引起注意。 (1)就事论事,勿伤及人格。 批评他人,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切勿把“陈谷子烂米 糠”统统翻出来,纠缠在一起,算总账。这样做,只能引起对方 的反感。而揭对方的疮疤,甚至伤害其人格,则最容易引起对方 的愤怒,应绝对避免。 (2)具体明确,勿抽象笼统。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要明确是应该就哪件事或事情的哪个 方面进行批评,那么就以事实为基础,越具体明确越好。抽象笼 统,“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别人就难以弄懂你的意思。 (3)语气亲切,勿武断生硬。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用语。如果态度诚恳,语气 也必定会亲切,让人听了心里舒服;如果态度生硬,自以为是, 别人也就不会买你的账。有的人批评人时总喜欢用“你应该这样 做……”“你不应该这样做……”,仿佛只有他的看法才是正确 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口吻只会引起人的反感。 (4)建议定向,勿言不及义。 批评和建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 对方能改正缺点、错误,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所提的建议当 然应该是为对方指出方向。但有的人提的建议不具体,让人糊里 糊涂,弄不明白。如有客人要来家吃饭,妻子对丈夫说:“你能 不能不要老在那看报?”不如说:“你能不能帮我摆好桌椅、碗 筷,客人就要来了。”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婉言批评了丈夫的懒 惰,同时给他指明了改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