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707/13/20220707135020632.jpg)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20
折扣购买: 彀外谭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
ISBN: 9787108058355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闲话老唱片 关于唱片,我可以说是外行。想到这个题目,是 因为今年是中国唱片诞生一百周年,前时电视台专门 播出了这方面的专题片。这个专题片拍得很好,介绍 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尤其是对三四十年代中国流 行歌曲的情况,作了非常公正、客观的评价,还历史 本来面目,而就这段音乐史料而言,离开唱片,也就 无从谈起了。 从《洋人大笑》说起 关于中国戏曲唱片的历史,近年来看到叙述最详 的是罗亮生先生的《戏曲唱片史话》和吴小如先生的 《罗亮生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两文互为 参补,是了解近百年中国戏曲唱片出版历史最好的材 料。 唱片最早传人中国,是伴随着留声机一起来的, 多为西洋音乐、歌曲唱片,很多是胜利(Victor,中 文音译为“物克多”)公司和歌林(即哥伦比亚, Columbia)公司发行。这两家唱片公司都是美国的产 业,进入中国后唱片多在洋行和乐器行销售,销售量 并不很大。原因是中国人对西洋音乐所知甚少,兴趣 也不大。我小的时候听过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 说一句英文,底下就是许多人哈哈大笑。这张唱片大 约今天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没有听过,在中国却十分有 名。《洋人大笑》的名字是中国人起的,正因为不知 所云,于是就叫它“洋人大笑”。老舍先生的《茶馆 》第二幕,就采用了这张唱片为背景音乐,与那个时 代也很吻合,王利发在民国初年改良“老裕泰”,正 是《洋人大笑》流布京城的时代。 中国唱片的前身是蜡筒录音,在留声机上放送时 需接上几根橡皮管子,听者将管子塞在耳朵上才能听 到。当时北京的东安市场、隆福寺,上海的城隍庙, 都有这样的留声机摊子,花上几文钱,就可以听上一 段,有点像听觉上的拉洋片。在蜡筒时代,商人就开 始注意到蜡简的市场效应。同光以来,京剧处于鼎盛 时期,于是蜡筒专门请名角儿录音,“后三鼎甲”中 的谭鑫培、汪桂芬都录过蜡筒,据说唯有孙菊仙(津 人称为“老乡亲”)从不灌唱片、灌蜡筒,市场上流 行的孙菊仙蜡筒多为赝品,其中多数假借孙菊仙之名 ,其实是找人代唱的。中国唱片定为一百年历史,恰 是以1904年孙菊仙所灌唱片为标志。对孙是否灌过唱 片,历来争议颇多。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是灌过唱片 的,或认为是冯二狗代孙唱的。且不论真伪,以孙菊 仙名义灌的唱片确实有一百年了。据罗亮生先生说, 他在同仁堂乐家听过汪桂芬所灌的两个蜡筒,保存了 二十余年,声音仍然很好。 由蜡筒过渡到钻针、钢针唱片,是美国哥伦比亚 公司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使听觉传媒有了更多的受 众。自从有了钻针唱片,中国唱片市场空前繁荣,而 录制的范围也更为广泛了,除了京剧占有最大的比重 外,其他如地方戏、曲艺、歌曲、广东音乐、江南丝 竹、西洋音乐无所不有。 “百代”念成“伯逮” 物克多(Victor)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唱片业, 所收录当时名角唱片最多,但赝品也不少,有些赝品 也有争议,如谭鑫培的几张唱片,有人说是谭自己唱 的,也有说是王又宸代唱的。当时老谭名噪大江南北 ,又值晚年,且并不重视灌录唱片,疏懒而又不好推 却时,如由其婿代劳,也在情理之中。 早期钻针唱片是由内向外转的,据我所知,目前 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都保存着 一些这样的钻针唱片。后来钢针唱片改成由外向内转 ,这种唱片就退出了市场。我在1950年代的隆福寺看 到用这种唱片制的盘子,唱片中间的小圆孔被胶木堵 住了,周边弯成圆形,成了茶盘,可谓废物利用了。 物克多公司也是唱机公司,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 唱机大多是物克多公司的产品。我小时候家中有三个 唱机,一个是最老式的带喇叭的盒式唱机,好像是坏 了,家里从来没有用过。一个是柜式落地唱机,上面 掀盖儿,打开盖子是唱盘和唱头,下面是对开门的柜 子,分成若干层,可以放唱片用,整个柜子是桃花芯 木制成的,很漂亮。这个唱机也很少用。最常用的则 是一个新式的盒式唱机,没有扬声喇叭,但有摇把儿 上弦。这三个唱机都是美国物克多公司的产品,商标 图案是一只狗和一个带扬声喇叭的唱机,那只狗好像 在听留声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