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

王谢
作者: 王征宇 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50
折扣购买: 王谢
ISBN: 9787559874757

作者简介

王征宇,浙江绍兴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有过十余年新闻媒体从业经历。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柯桥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在文学期刊《西湖》《野草》发表过中短篇小说,二〇〇四年结集出版第一本文学专著《印痕》,二〇一九年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越是我故乡》,同时应邀撰写并出版《绍兴成语典故》等文史书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咸和二年(327 年)春天,东晋立国十年,都城建康一派欢 乐祥和的生活景象。秦淮河边春风荡漾,桃红柳绿;秦淮河上 碧波粼粼,舟船来来往往,徐徐奔向远方。建康城里太阳光普 照,远处炊烟袅袅,近处马车、牛车不断行驶而过,行人悠闲 地去集市采买,叫卖声此起彼伏。大街上,有时会走过一列守 城戍卫,正在交替换岗,有时急速驶过几个骑兵,或许有边疆 急报赶着去官衙报信。 晋元帝司马睿定都时,把建邺改名为建康,一直沿用东吴 旧城,后命丞相王导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城池,砌筑砖墙替换原 来的土墙。经王导扩建后的建康城,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城墙 高耸,南拥秦淮、北倚后湖、西临长江。城四周有石头城、西 州城、东府城、白下城、南琅琊郡城等众城围绕。 此后建康城又多次扩建,宫城东移,都城南面正门为宣阳 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城中有跨越秦淮河的浮桥——朱雀桥,可直抵用以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对宫城正门、正殿的全城 南北轴线。建康宫处在中轴线中心位置,壮丽巍峨,殿阁崇伟。 宣阳门至朱雀门之间的五里御道两侧布置着官署府寺,中 书省、尚书台、侍中省等一字排开;南端临秦淮河左右分建太 庙、太社;居住里巷则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秦淮 河两岸居住着众多高门大族,其中有一条巷子集中居住了东晋 朝的高门大族,这条巷子就是闻名于后世的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南岸,曾是三国时期吴国戍守部队的营 房所在地,因为当时军士都穿黑色制服,后来就以“乌衣”作为 巷名。乌衣巷离建康宫不远,居闹市而清雅,虽繁华却不流俗。 高门大户争相落户于此,缘于丞相王导率领的琅琊王氏在乌衣 巷建府,王门子孙便于此地开枝散叶。 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系簪缨世家,自西汉大臣王吉徙家于 琅琊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后,其子孙繁衍生息长达四百 年,以郡望为名,称为琅琊王氏,其后代大多出仕为官,成为 当地高风亮节的世家大族。至魏晋时期,王导的伯祖王祥因“卧 冰求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位至司空和太保,在三公之 上,为琅琊王氏在乱世中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王导正是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王览和王祥是亲兄弟。 时序到了西晋末年,中原大地战火连天,琅琊王氏千余人在王 导率领下自临沂举族迁居建康。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 琅琊王氏一直都以北方故地作为家族的称呼。 王导与琅琊王司马睿是发小,素来友善。永嘉元年(307 年),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出镇建邺(后改名建康,今江苏 省南京市),王导相随南渡,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联络作为土 著的南方士族,并联合手握重兵的从弟王敦,最终帮助司马睿 建立了东晋。建武元年(317 年),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任命王 导为丞相。 乌衣巷因王导居住于此,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巷,人人都 以和王家为邻而荣。乌衣巷内,豪门华堂,鳞次栉比,闻达天 下。从乌衣巷走出的子弟,时人皆称“乌衣子弟”,那是集富贵、 荣耀和显赫门第于一身的象征。京城人无不羡慕生活在乌衣巷 的少年郎。 这一天,一位身高八尺、仪表堂堂、气度非凡的“乌衣子 弟”从官衙下值回家。他正是王导的从堂侄,这年刚好二十又 四,长得英俊潇洒,人称“长而美白”的王公子王羲之(字逸 少)。王公子写得一手好书法,在秘书省任职秘书郎,掌管图书 经籍,校写各类文书。 这天王公子匆匆归来,宽大袍袖里藏着一副书帖,是他刚 刚找到的东汉蔡伯喈“飞白书”真迹,他想回府模拟练习。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一乘漂亮的牛车停在了乌衣巷王氏 府门前,这王氏府延绵好几里地,台阶高高,正大门写着一块 府匾——琅琊王氏。两扇乌黑发亮的大门徐徐打开,散发着独 特的士族大家气场。 王羲之兴冲冲跨上台阶,前脚就要跨门而入时,后面响起 一个稚嫩的童声:“阿兄请留步,这是否是您的书帖?”王羲之转身望去,只见一个七八岁样子、眉清目秀的少年儿郎正举着 他的宝贝书帖寻问他。 他走下台阶,一边摸索着自己的袍袖,一边朝儿郎走去: “正是正是,你在哪里拾得?”儿郎见他过来,低头作揖,不慌 不忙递上书帖,回道:“我刚看见它从阿兄袍袖里掉出,便从地 上捡起来,喊住了您。” “原来如此!正是我的书帖。”王羲之接过手,又仔细打量起 这个骨格清奇、雅致俊逸的小儿郎,问道:“你是谁家儿郎?请 问尊姓大名?”“在下是陈郡谢氏的儿郎谢安,就住在您府上隔 壁!”顺着儿郎所指的方向看去,王羲之发现正是与王氏府比肩 为邻的陈郡谢氏府上。 “在下琅琊王氏王羲之,字逸少,谢过谢小郎君!”王羲之 也回了个揖礼。小郎君再作揖,彬彬有礼道:“久闻阿兄大名, 在下见过逸少兄! ” 王羲之心里有些好奇,他自五岁开始跟随父亲、叔父们从 遥远的临沂搬迁至建康,在京城生活了将近二十年,这里的邻 里小伙伴他都熟悉,何时突然多了一个如此俊美的小儿郎? “可我从来没见过你。”王羲之向谢安投去好奇的目光。小郎 君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逸少兄,我以前生活在会稽郡始宁县东 山上,前些天我第一次随我阿母来这里,我阿父说让我来京师 见见世面,拜师读书。” “哦,原来如此!令尊(尊君)可是太常卿谢幼儒(谢裒的 字)谢大人,您从兄叫谢仁祖(谢尚的字),世袭他先父的咸亭侯,和我是好友,仁祖还是我家叔父王丞相的司徒掾属。”王羲 之似乎对一切了如指掌,笑眯眯地看着这个比自己小好多的儿 郎,说道:“小郎君,此地说话不便,为表谢意,可否去我家 坐坐?” 能被邀请去琅琊王氏府上,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谢 安小郎君却不亢不卑地回道:“谢谢阿兄,今日天色已晚,我得 回家了,以免大人记挂,您也辛苦一天要回府休息,在下择日 登门拜访,如此可好? ” 王羲之见过很多知书达理的儿郎,但没见过有如此懂事的, 他上前一步,作揖道:“好,明天下午申时,我在这里等你,不 见不散!” 第二天下午,谢安小郎君依约来到王府,王公子早就在大 门口迎他。 跨过王府的高门槛,豁然开朗,里面好大一片庭院建筑, 亭台楼阁,鱼池回廊,草木森森,花丛锦绣,曲径通幽处散落 着一处处小院落。 王羲之住着一个单独的院子,谢安进去后看到一个很大的 水池,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个水池颜色呈墨色,一看便知道这是 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进得厅堂,出来一位婉雅俏丽的女子,梳着坠马髻,穿着 素色襦裙,细心地为谢安引路,王羲之笑呵呵地说道:“来,见 过你嫂子!”谢安连忙回身作揖道:“嫂夫人万福!” 夫人低下身回了个福礼,这位女子正是王羲之新婚妻子郗璇(字子房)。她可是当朝太尉郗鉴的千金,谢安听从兄说起过 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 谢安看着眼前这位亲切温婉的大姐姐,心里甚是温暖。 王羲之径直把谢安引到自己的书房,书房里堆着各种书家 名帖,也放着王羲之自己写的各种帖子,谢安目不暇接,王羲 之开口道:“谢安小郎君,为了表示对你拾书帖而不昧的感谢, 我想送个礼物奖励你,这书房里有的没有的,你尽管开口! ” 谢安慢悠悠地在书房里欣赏了一遍,才缓缓开口道:“阿 兄,我不需要奖励,这是我应该做的!”“哦!”王羲之饶有兴趣 地看着这位小郎君。 谢安接着说:“承蒙阿兄看得起,邀请我来府上大开眼界。 久闻阿兄书名,假如阿兄不嫌弃小弟的话,小弟愿意拜您为师, 从此好好学书!”“当真想学?”王羲之哈哈大笑,“来,写几个字 让我瞧瞧!” 于是摊开笔墨纸张,谢安不慌不忙地写了起来,写完起身, 王羲之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小郎君结字和笔法虽然还没 最终成形,但自有一种寄情山林、自发淡古的意味,孺子可教 也!”“逸少兄,收我做徒儿吧! ”“收了!” 书房里传来阵阵笑声,郗璇在外间感到奇怪,王郎整日沉 湎于学书,平时不怎么爱说笑的,今天怎么会和一个黄口小儿 谈得如此投缘。过了一会儿,她听王羲之出来传话:“快到晚餐 时间了,我们留小郎君一起用膳吧!” 谢安觉得很不好意思,想起身告辞,但被王羲之挽留:“不必担心,事先没和你打招呼,这会我已让管家通知你家从兄谢 仁祖了,他等下也一起过来,用过晚膳,你可以随从兄一起 回府!” 谢安作揖道:“谢过阿兄!”王羲之说:“不谢,今晚我们王 氏府夜宴,等下还可以见到我叔父王丞相! ” “这……小弟做梦也想不到如此荣幸!”谢安第一次来京城 就是这么好运。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六朝人物,魏晋风流,多人言说,令人悬猜。人在绍兴的王征宇依据丰富资料,展开丰富想象,聚焦王谢家族,重回历史现场,体会当时场域,走进众人内心,勾勒众多人物,深情妙曼,娓娓道来,惟妙惟肖,神态毕现,令人拍案叫绝。 ——学者、作家 王振羽 王征宇是绍兴人,天真而有英气,一直以为她是谢道韫的化身。读王征宇新著的《王谢》经常恍惚,以为是千年前的谢道韫向我们讲述那一段古典人文的流光溢彩。本书是以小说的形式讲述王谢几代人的故事,作者善于从细节上塑造人物性格,如谢道韫跟叔父谢安对王家的态度、谢道韫在男权社会里不得不压抑自己,等等,都非常精彩、合情合理。读本书让人重温魏晋历史和王谢风流,值得推荐! ——学者、诗人、作家 余世存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西晋末年,司马氏酿“八王之乱”,晋室分崩离析,塞外游牧诸族乘虚而入,在中原起“永嘉之祸”,后胡人各支纷纷在北方建政。为避战乱,中原士民“衣冠南渡”,于建康开启一个独特的东晋文明时代……其中就有王、谢两家。王征宇史海钩沉,轶闻索隐,以绵长精微的文学笔法,将朝堂权谋、炽然战事与风雅生活织入云涌激飏的晋史画卷,勾勒出飘摇乱世中江东风流名士的群像,再现了一段独异的文化史。 ——本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