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精)
作者简介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抒情散文小说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一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蒙蒙的黎明》、《一篮云杉果》等。
内容简介
邻居们给夏米起了个绰号,管他叫“啄木鸟”,据此 可以想象出他是个瘦子,鼻子尖尖的,帽子底下总是戳出 一撮头发,活像鸟的冠羽。 让·夏米当年也曾过过一段好*子。在墨西哥战争期 间,他曾在“小拿破仑”的*队里当兵吃粮。 夏米可说是命大福大。他在韦拉克鲁斯得了严重的疟 疾病。于是这个病号还未打过一仗,就被遣送回国了。团 长借此机会,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八岁的小姑 娘,带回法国。 团长是个鳏夫,所以不论到哪里都不得不把女儿带在 身边。可这回他决意同女儿分离,把她送到鲁昂的姐姐那 儿去。欧洲孩子*不了墨西哥的气候,闹不好就会丧命。 何况神出鬼没的游击战争杀机四伏,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 的危险。 夏米回返法国途中,大西洋上溽暑蒸腾。小姑娘终* 一言不发。即使看到鱼儿从油汪汪的海水中飞跃出来,脸 上也没有一丝笑意。 夏米尽其所能地照料苏珊娜。他当然知道苏珊娜期待 于他的不仅是照料,而且还要抚爱。可是叫他这个殖民* 团的大兵能够想出什么抚爱的方式呢?他能用什么来叫小姑 娘开心呢?玩骨牌?或者唱几支兵营里粗野的小曲? 但又不能老是这样同她默默相对。夏米越来越经常地 捕捉到小姑娘向他投来的困惑的目光。他终于决定开口, 把自己的身世讲给小姑娘听。他讲得虽然凌乱,可是挺详 细,连拉芒什海峡岸边那个渔村的好些细节,诸如流沙、 退潮后的水洼、乡村教堂那口有了裂缝的破钟、他那给邻 居们治疗胃灼热的母亲等等都想了起来。 夏米认为这些回忆中没有一丝一毫东西能够使苏珊娜 开心起来。但叫他奇怪的是小姑娘居然听得津津有味,甚 至还没完没了地缠着他把这些故事讲了又讲,而且还要他 讲得一回比一回详细。 夏米搜索枯肠,挤出了一个又一个细节,临了连他自 己都不敢确认是否真有其事了。其实,这不是对往事的回 忆,而是回忆的淡淡的影子。这些影子好似一团团薄雾, 早已飘散殆尽。这也难怪夏米,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有朝 一*还要他重新去回想他一生中这段早已逝去的岁月。 有**,他隐隐约约地回想起了关于金蔷薇的事。他 家乡有个年老的渔妇,在她家那座耶稣*极刑的十字架上 ,挂着朵用金子打成的、做工粗糙的、已经发黑了的蔷薇 花。但他已记不清,是亲眼看到这朵金蔷薇的呢,还是听 旁人说的。 不,大概不是听旁人说的,有一次他好像还看到过这 朵蔷薇,他至今还记得那天虽然窗外阴云密布,海峡上空 起了风暴,可是这朵蔷薇却微微闪烁着金光。夏米越往下 讲,就越清晰地想起那朵金蔷薇的光华——在低矮的天花 板下闪烁着点点金灿灿的火花。 全村的人都很奇怪,这老婆子干吗不把这件宝物卖掉 ,否则准能卖到一大笔钱。只有夏米的母亲一个人要人家 相信这朵金蔷薇是不可以卖掉的,因为这是当初,老婆子 还是个嘻嘻哈哈的姑娘,在奥迪埃尔纳一家沙丁鱼罐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