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精)/钱文忠集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内容简介
从**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 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 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 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 ,《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 》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 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 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 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 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 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 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 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 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 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而且还有他的生 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高学位是秀才, 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跟他没 关系,*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 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 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 。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 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 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 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 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 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 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 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 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 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 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 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 ;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 ,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 ,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 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 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 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 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 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 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 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 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 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 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 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 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 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 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 《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 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 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足按 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 定足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 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 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 》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 ,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 理、规范,所以影响**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 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 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用来 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那么 ,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 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 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 个派出所有一位****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 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 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常的这些治安管 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 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 课。有**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 哪里掩(de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 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 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