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本科大类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9-201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3章 学生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与 学生管理体制创新 3.1学生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多方面意志品质,延伸大类培养模式下课程学习内容。目前,学院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培养目标明确,主要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的法治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基本的美学修养;健康的体质和人格等8个方面。同时,通过整个第二课堂的培养和评价体系量化,搭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国际交流、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职业规划共9个培养模块,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自行选择,锻炼交叉复合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3.1.1培养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从学生的思想、行为、文化、治学、人格等五个基本维度出发,落实中国人民大学“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信息学院学生基本情况与学科特殊属性,细化为八个培养目标: 在思想层面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根本;结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院风学风规范行为;在文化层面深化人民大学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同时坚持校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法治精神;在治学领域鼓励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法治精神;最终在人格层面坚持树立基本的美学修养,完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不忘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和人格。 八个培养目标,在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培养要求和发展方向,从思想、行为、文化、治学和人格五个最为重要的维度提出了本科学生课堂教学外最为重要的教育领域。在细化第二课堂具体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搭建了第二课堂培养体系的基础与框架。确保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培养的有力补充,成为学生第一课堂外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五个成长维度与八个培养目标搭建了覆盖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保障了学生在除了学术知识之外思想品性培养的不缺位,也保证了学生在校综合发展目标的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本科大类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9—2018)第3章学生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与学生管理体制创新3.1.2培养模块 培养模块的设置,从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具体目标,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培养路线图,将学校本科素质培养课程,纳入整体培养模块体系,让学院同学无门槛接受学校和学院两级课堂外培养体系,以同样的学分计算方法,方便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培养方案。 培养模块体现了培养目标关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五个成长维度要求,落实八个具体目标,同时聚焦学生科研、国际交流、职业发展规划,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落实计划与具体方案。从具体操作层面,培养模块分为九大版块,分别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国际交流、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职业规划。 3.1.3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第二课堂旨在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担当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服务社会意识,能从事计算机软件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建模与分析的交叉复合型人才,通过综合培养体系的搭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 以培养模块组合完成学生综合培养的目标,每个目标对应具体落实的培养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对应达到的预期目标。以目标指导具体培养模块,以培养模块搭配完成具体目标,相互支撑,搭建培养体系框架。 九个培养模块与八个目标支撑的关系如表3.1所示。表3.1培养模块与目标支撑的关系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目标5目标6目标7目标8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国际交流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职业规划(注: 目标1至目标8分别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学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的法治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基本的美学修养;健康的体质和人格)以具体模块设置结合完成目标导向来分析支撑关系如下。 模块一: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建设永远是学生培养中的重中之重。信息学院第二课堂培养过程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本模块中设置77学分课程,学分比重为各模块之首。具体课程安排分为必修28学分,选修49学分。必修学分中学风建设为培养学生学术道德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业生涯诚信和声誉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作为学校培育学生课外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必修课程,作为培养模块一的必修课程纳入培养体系。选修课程设置相对灵活,以党课学习小组、学院团校作为无门槛培训,学生可以任意选学,通过之后,可以分别选学院党校、学校党校以及学校团校;阶梯式课程设置,也可以对于学生选学形成一定的门槛,选择真正有志向的同学参与党校培训并发展成为党员。 学分标准: 总学分77学分,必修28学分,选修49学分,最少28学分。 支撑关系: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作为基础板块,首先是明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修课程“形势与政治”等课程支撑了学生工作作风、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培养,最终也培育健全的学生人格。因此支撑关系为: 目标1、2、3、4、5、8。 模块二: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为根据信息学院专业特质决定的重要模块。参与学科竞赛无论级别高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以及学术视野开拓都有极重要影响。因此学院要求并鼓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至少两次学科竞赛,必修学分为2学分。学科竞赛类模块的设计是阶梯类晋级,根据必修学分的学习效果,以及校内选拔,选修学分以国内、国外主要大赛作为学分标准,考虑大赛级别以及准备难度,对于每次大赛给予不同学分。其中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和其他类型学科竞赛为2学分,而全国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北美数学建模、ACM设计竞赛亚洲现场赛均为4学分,以合理的学分配比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学分标准: 总学分22学分,必修2学分,选修20学分,最少4学分。 支撑关系: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板块,科学精神目标指导必不可少,同时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团队合作、努力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成功的基础。因此支撑关系为: 目标3、6。 模块三: 科研创新 科研能力是学生培养中专业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环。因第一课堂培养相对注重知识的供给,科研能力的具体实践较少,第二课堂专门设立模块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26个学分。科研更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本板块没有设置必修课,根据学生爱好自主选择。同时结合学校的科研实践项目,融入学生科研实践,其中包括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其他研究成果是鼓励同学开拓的领域。 学分标准: 总学分26学分,必修0学分,选修26学分,最少4学分。 支撑关系: 科研创新作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板块,科学精神目标指导必不可少,同时在参与科研创新过程中,团队合作,努力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是成功的基础。此外,科研创新的选题,在拥有团队合作的基础以及科学开拓精神之外,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驱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支撑关系为: 目标2、3、6。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结合信息和数学两大学科发展趋势及其强交叉综合发展的特点,面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全面构建、实施了“打通专业、自助培养、组合专业、复合学位”大类培养体系机制。本书围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09年至2018年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的历程,详细展现了本科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体系、成长指导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为相关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