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作者: 梁涛//杨立华|责编:王倩//张启阳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47.08
折扣购买: 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ISBN: 9787224143409

作者简介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孟子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墨子学会顾问,原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林宏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荀子研究会副会长 宋洪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会长。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禅宗研究。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韩愈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老文明及它遇到的新问题 ?○许倬云[1] ?第一节 生存环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观念? ? 我是许倬云,承蒙三联邀请我给《谁塑造了我们》作序。这是关于中国思想的一本书,也是个宏观的课题。 这个课题可以分三节进行讨论。 在第一节里我主要想指出的是,来自四方的不同的信仰方式,不同的思考方式,包括祖灵、泛灵和天神,最后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天人相应的系统。而到了西周的时候,天命无常观念启发了另一个新的方向,孔子从这上面更扩而大之,将天心当作人心看——他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那么天心和人心互相呼应,就是将我们的宇宙论、道德论和伦理学通过整合,编织在一个大的框架里面。到了董仲舒的时候汉帝国成立,相对应的中华帝国的天下国家的概念,这个宏大而无所不包的宇宙论,给中国以及中华文明又定下了一个根本的基础。到今天这个基础还在很多地方显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祖灵崇拜与天命 我们所说的,实际上是一些思想部分,或者是对自然的解释部分,甚至可以说属于宇宙论和认识论的范畴。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地区人类的生活方式最多可能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产生于草原牧民生活的游牧地带。他们对于广大的天空笼罩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这个景象,感受是很深刻的,所以他们对天有一定的崇拜。对于天的崇拜,是在整个草原地区通古斯语系民族中,几乎都会出现的现象。 第二种形态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农业地带。在中国的黄土区的平原上发展的农业,和在湖泊地区发展的稻米的种植农业,都是安土重迁。人们居住在这些地方,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天然环境,生产出一个个农业产品以维持生活。这个系统,这一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是天跟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施展出一些力量,天回报一些反应,这就是天人之间的互相呼应。人在这块地方长期工作生活累积的经验本身,从祖宗传到子孙,所以对于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们来说,最初的开创者、当下生活的人以及未来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整体。对祖宗的认识是从祖灵崇拜开始,以至于由祖灵的崇拜延伸出宗族结构。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形态。 第三种形态产生于采集渔猎地带。人们在山林、河川、湖泊等地方以采集、渔猎为生。在这种生活环境里,人们获取物资相对容易。但是,他们也必须在跟自然界密切接触以后才能获得生活物资,因此,他们会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存在一个神灵。这就是泛灵论的一种信仰。 天神崇拜、祖灵崇拜和泛神信仰,这三种信仰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逐渐结合起来,融汇成一个很难分开的混合系统。可以说从今天的关中一直到沿海,从北方草原一直到东南海边,包括中间的湖泊和长江、黄河流域等等,基本上在大中国里边,这三种信仰逐渐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而成的新信仰,集中出现在黄土区的平原区域,从华山一直到泰山,就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文明。 商代建立了第一个超越部落的霸权,这个霸权延续的时间更长。由于这是一个由部落联盟所建立的霸权,所以各个部落要自己认同自己的来历和自己的祖先。因此,商代中国人崇拜祖灵。祖灵可以沟通人间跟上天,掌握着特别的权力,可以祛除邪魔恶灵的侵扰。从卜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商代的信仰,最主要的一条是祖宗崇拜。其他朝代,人们都没有对祖宗如此之重视。上天是祖宗的一个对应体,上天和祖宗是结合的,但并不一样,而是对应体。 等到商代霸权终了,周代,一个西边的小国变成君临中原的一大群部落以后,建立了一个封建体系。这个封建体系是以周人姬、姜两族的宗族组织,笼罩在姬、姜两族以外的异姓部落之上的。宗族组织当然会借重于祖灵信仰,但是周人添入了新的因素——天。天命无常,天给王者一个使命,让他做仁民爱物的工作,对老百姓要好。天命授予王者,王者若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天意就可以改换到别的王者身上。 周人是从自己得到天命,来影射商人失去天命。这个很重要,因为从这以后,天命本身成为一个裁判,王者的权力是屈服于天命的。天命是无常的,天命以老百姓的反应——民心、人心——为依归。这一个特别的条件,使得周人的作为确实和商人不一样。在周人的考古遗址里面,我们几乎看不见商代那种用人殉葬的现象。周人墓葬里喝酒的酒器,数量相当少,不像商人墓葬那样酒器众多。 所以周人代商以后,撰写了《周书》。《周书》里面充满了对周人的劝告与警诫,要求周人必须做到勤快、正直,服从天命,这样才能得到天命的佑护,才能长久。通过这种警诫性的文章,可以看出周人对于自己部族的行为是非常重视的,并且以天命来约束人间的行为。 孔孟、老庄、荀子、墨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王充、嵇康、惠能、韩愈 梳理中国思想史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家 描绘一幅清晰的思想图谱 国内顶级院校学者,剖析原著经典,阐释核心理念 从思想史的视角,感知从先秦到大唐的千年历史脉络 历史学家许倬云作序,讲述古代先贤思想中跨越时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