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成长(商业乱世里的稳健创业与扩张)

冷静成长(商业乱世里的稳健创业与扩张)
作者: 韩春绪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60
折扣购买: 冷静成长(商业乱世里的稳健创业与扩张)
ISBN: 7500836228

作者简介

早年在国内做高校教师,先后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BA学位,历任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国际合作部经理、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亚洲顾问、澳大利亚瑞蒙科金融信息公司亚洲经理、北京联办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北京永基世纪企业机构董事副总经理。 多次在《证券市场周刊》、《财经》杂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经济评论,主笔宏观经济研究、行业报告和公司分析,受邀为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作有关经济研究和企业管理报告,并译有《如何赢得财富》等书。 早年在国内做高校教师,先后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BA学位,历任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国际合作部经理、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亚洲顾问、澳大利亚瑞蒙科金融信息公司亚洲经理、北京联办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北京永基世纪企业机构董事副总经理。 多次在《证券市场周刊》、《财经》杂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经济评论,主笔宏观经济研究、行业报告和公司分析,受邀为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作有关经济研究和企业管理报告,并译有《如何赢得财富》等书。

内容简介

科学地融资 企业在融资中应尽可能地注意拥有各种金融产品的灵活性。在实际中, 有些金融单位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量体裁衣,设计出各种合适的金融工 具。比如在企业购买大型汽车等运输工具或其他固定资产当中,就经常会有 选择性很强的金融工具和各种融资计划,包括从短期借款到长期融资等金融 工具,从短期借用、中长期租赁到最终买断等融资方式。 对于企业的债务,也应根据具体业务性质与特殊需要决定资金的具体来 源与安排。比如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使用周期长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往往需 要占用大量资金,就需要选择那些中长期的资金来源和可以分期偿还的金融 工具和融资方式,以能在这些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周期内,有足够的时间平 摊各种融资成本。切记不要用短期资金投资于长期项目。相反,在一家综合 性的商业零售超市中,由于其业务交易活动对现金依赖性大,还需要花钱定 期更新货源货架等内部设施,因此,在进行各种融资借款时,长期贷款资金 就因为融资成本高而不合适,最好寻求那些短期的、并能够透支的现金来源 。 对于所需现金的不同时间与来源,企业也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与措施 。比如,如果想要通过各种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如何对所借资金提供相 应的安全保障,并证明企业的各种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想要通过在股票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方法安排融资,企业资产 负债表的好坏、赢利能力的大小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高低,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如果只是想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将企业出售变现的方法取得资金,那么, 如何努力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金与资源将企业现有资产做大,同时增加企业 现金流和利润率,减少各种负债,就成了首要任务。对于那些需要忙于日常 经营活动的中小企业家们来说,那些能够提供直接信贷服务并能迅速做出各 种反馈的金融机构或贷款单位,就显得更为合适。 融资成本是企业发展扩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最便宜的未必就是最 好的。在实际中有时因为金融单位内部的某些原因,它们很有可能会在某一 时点上为企业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融资条件,但不久就会推翻自己以前的诺 言,开出新的贷款价格,使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上升。 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在国家“积极财政政 策与货币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房和银行按 揭贷款中,很少主动向贷款人清楚地说明其贷款合同中的利率为一年一定。 甚至在借款人问及该问题时,他们一般也都含糊其辞。结果在2004年,国家 一出台“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购房贷款利率收紧银根,使很多 购房人都始料不及,从而造成他们贷款成本的增加甚至还款困难。 在一般情况下,为企业提供资金的各种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任何追加再融 资,都会反应得非常谨慎。如果不得不做,他们也一般都需要对企业的资产 价值和发展项目重新进行各种独立调查评估。这样就很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 融资成本与困难。即使贷款人最后同意并批准了企业的再融资申请,其拨款 的具体时间一般也都会很慢。同首次融资相比,企业管理层也需要提供更多 的资料,贷款人也会要求更多的安全保证。这样,企业的整体融资成本,势 必会进一步增加。 因此,在企业进行最初计划融资的时候,应尽量做得比较宽松并留有足 够的余地。只要有可能,就应使用足够时间在开始计划时对企业的各种现金 需求进行全面准确的预测。当然,如果在计划中刻意地去夸大企业对现金的 需要,一方面很有可能会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如果不能充分利用 这些现金产生效益,同样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进一步的问题负担,严重时也会 使企业陷入困境。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