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作者: [加]克日什托夫·普莱克(Krzysztof Pelc)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ISBN: 9787523608517

作者简介

克日什托夫·普莱克 [加]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政治学教授,定期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杂志和报纸供稿。他是2019年CBC短篇小说奖得主。2021年,他获得了英国《金融时报》论文奖。

内容简介

引言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世界得以运转。这是我们说服自己的标准说法,并常常伴随着无奈的叹息。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使社会充斥着贪婪和赤裸裸的野心。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来争夺优势。其原因是结构性的、技术性的且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包括国外竞争、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迫在眉睫的不确定性。作为个人,我们同样备感压力: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我们必须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打磨我们的简历,并让我们的孩子做好同样的准备。我们哀叹自己的态度变得多么功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取得成功,而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们指责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我们口袋里的设备,认为正是它们操纵了我们的利己本能,并对不属于我们自身的目的做出反应。 同样的故事曾作为成功之道为人传颂。在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看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神奇的社会黏合剂,它引导陌生人为彼此的需求服务。它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能吃到面包,是因为利己的农民把小麦卖给了利己的磨坊主,磨坊主把面粉送到了利己的面包师那里,面包师用这些面粉为我们制作发面面包。 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说法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在现代市场社会中,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无可争议的驱动力。那些想获得事业成功的人被建议按规矩来:设定自己的目标,用坚强的意志武装自己,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目标。根据我们选择相信的这两种说法,利己主义要么对社会有益,要么对社会有害。但这两个故事都没有偏离我们的共同信念,即市场会对个人理性、自我追求的行为予以奖励。我想在这本书中质疑的正是这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相反,我想要提出的是,那些最坚定的异见者(dissident)才是我们这个市场驱动时代的真正偶像。市场实际上是在赞美那些公然藐视市场规则的人:那些对生产力嗤之以鼻的生产商;蔑视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制造商;逃避工作而声称追求热情的打工者。那些选择退出的人,那些放弃激烈竞争的人,以及那些缩小规模而非扩大规模的人——他们追随自己的心血来潮、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真实本性。在一个追求一己之私的世界里,我们反而可以信任无私的热情。 看似无私的行为常常比看似利己的行为成果更丰硕。非预期的效果往往因其非预期的性质而更加强大。因此,驱动当今市场社会富裕最强大的推动力不是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拒绝成功来获得成功。或者更好的办法是,通过使别人相信,他们追求的是目标、热情、对手艺的热爱——事实上,除自我发展以外的一切。通过计算、规划和解决问题获得的回报是有上限的,而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已经达到了上限。在利己主义的时代,可靠无私()的人越来越得到世界的信赖。 回想一下,在明显占主导地位的利己主义喧嚣之中,我们听到了市场参与者发出的杂音。比如公司创始人郑重宣告,“我们办企业不是为赚钱。最大的投资者每天都给我们发邮件,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对你指手画脚……做生意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比如投资者宣称,比起资产负债表,他们对“热情的创始人”更感兴趣。或者看看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千禧一代”在选择职业生涯时更看重“意义,而非金钱”,认为“目标的价值高于薪水”。再想想那些消费者,他们发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与那些制作椅子、设计衣服、烤面包的人建立“联系”。他们想要那种承载着强烈情感的椅子、衣服和面包,并且愿意为其支付溢价。 难道这听起来不像市场的异端邪说吗?首席执行官不是应该一切向钱看吗?难道他们不应该为了股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心一意把企业做大做强吗?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不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挣钱吗?至于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产品不就行了,何必在乎制造者的想法? 有人可能会想,资本主义社会会忙不迭地谴责那些质疑其金科玉律的人;那些敢于藐视资本主义规则的人很快就会败下阵来,为经济发展的稳步前进所折服。然而,这些市场经济的异见者从未遭到彻底的抛弃。情况恰恰相反:这些异见者被他们声称要回避的市场所接纳。把他们的热情说成是与无情的市场力量相对抗,有点抬举这些热情人士了——他们自诩为斗士,与顽固的资本主义机器进行高尚的斗争。但事实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宣称“热情比利润更重要”已经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做法。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上述公司创始人的话,对金钱和投资者嗤之以鼻,文章总结道:“建立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压根就不要考虑这件事。”这份业界知名的刊物还告诉读者,今天的消费者“青睐品质有保障的品牌……最好小众点,越小众越好”。麦肯锡公司(McKinsey)在一份报告中对全球企业巨头提出忠告,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歌利亚(Goliath)最终会打败大卫(David)”,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当今世界,做大规模本身并不能保证吸引消费者——因此歌利亚必须找到它们内在的大卫。”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并未说明这种做法有多么令人担忧:歌利亚的扮演者最好令人信服,因为市场会迅速惩罚任何虚伪做作的暗示。 “热情比利润更重要”的戏码屡见不鲜。这不过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老调重弹,反映的还是长久以来人们对无私行为的情有独钟。我将在本书中阐明,长期以来,市场最信任的一直是那些不认同市场价值的人。并且,由于信誉在任何市场体制中都是最宝贵的资产,那些和市场唱反调的人往往都发展得不错,尽管这并非他们所愿。 美国最早的资本家,17世纪清教徒的后裔,尤其属于那些不情愿的资本家(reluctant capitalist)。他们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一种神圣的“召命”(calling)。尽管他们的初衷纯粹是宗教性的,但还是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无独有偶,19世纪一小撮乌托邦式的公社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继承者都同样不遗余力地反对资产资本主义(bourgeois capitalism),后来却摇身一变创办了欣欣向荣的商业企业,这似乎违背了他们的初心。他们之所以在商业上蒸蒸日上,是因为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相信他们根本不在乎挣不挣钱。今天,世界上最有远见、增长最快的企业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把自己塑造成充满热情、无私的乌托邦主义者——自我标榜“改变世界”“建立全球社区”“为爱奉献”等,唯独不图钱。但他们这样做反而发了大财。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热爱就能成功。有无数痴迷的企业家、艺术家、学者和圣人在他们的事业上埋头苦干,不求名利,自始至终都默默无闻。事实上,本书所要表达的一个意思是,我们应该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这样充满热情的人。因此,对市场回报漠不关心并不足以保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这会日益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发达经济体中,成功的市场参与者再也不能仅仅追求实现一己之私。 在某些市场环境中,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期望回避市场原则。2018年10月,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西(Banksy)成功玩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花招,他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押在蔑视艺术市场上。在苏富比(Sotheby)拍卖行以14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自己的一幅画后,他成功地将一台碎纸机秘密地装在了画框中,导致画作的一部分被切碎。这种对市场力量赤裸裸的攻击显然是有市场的,因此有观察人士怀疑苏富比的高管也在暗中参与。这一残缺不全的画作当前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高于被切碎前,以这种令人惊叹的方式表达对市场原则的轻蔑反而提高了它的价值。事实上,要不是因为外界一直怀疑苏富比也牵涉其中,这幅画的价格还会更高——微弱的商业计算气息限制了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所能产生的溢价空间。如果班克西有意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画作的价值,那他此举堪称神机妙算;但倘若他公开表示这样做就是为了涨价,那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引发了一个小小的难题:哪怕只是看起来动机不纯的人,也将功亏一篑。事实证明,陷入两难的不只是那些想要玩弄艺术市场的英国街头艺术家,这一悖论在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中冒了出来。就像艺术家看似不讨喜的行为反而会受欢迎一样,我们的意图似乎阻碍了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决心越大、越显而易见,效果似乎越差。但如果无私的行为能获得最大的回报,那么追求一己之私的人该如何是好?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获利空间开始缩小 市场越来越喜欢“非理性”的利他主义者 真正无私者获利的时代已经到来 推荐1:揭示理性人正在陷入困境,无私者开始被市场偏爱的趋势。 推荐2:讲解如何做个聪明的利他主义者,抓住市场中的更多机会。 推荐3:《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