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戒

欲戒
作者: 李金章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9.14
折扣购买: 欲戒
ISBN: 9787503935237

作者简介

李金章,河北武邑县人。从政、经商多年,现为自由撰稿人。处女作《心证》出版后,受到读者青眯,被誉为现代版《基度山恩仇记》。

内容简介

在距京城两百公里的燕赵之地有座断情山。 相传鸿蒙初开,上界一对痴男怨女偷食禁果犯了天条,被押于此。两座 山头在日出日落云霞相映之中或在皓月当空万籁银辉之下,远远望去,宛如 一对痴男怨女,遥相顾盼,形肖逼真。 断情山上古树密林,清溪飞瀑,奇石异洞,兽鸟悠然。 山的西面有座古城,是繁华的桃源市区。山的东麓,迷津河从北向南迤 逦而过。河的东岸在山丘环抱之中有一古镇,名日“状元桥”,属罗津县管 辖。 据《罗津县志》记载,在大清道光年间,这镇上曾出过一名状元,姓唐 名鹄字应举,在燕赵齐鲁之地做了三十多年的官,曾升任工部侍郎之职。后 因在朝廷失宠被罢了官,回到镇上用所敛之财在迷津河上修了一座大桥,亲 笔写了“状元桥”三个颜体大字,让工匠雕于桥头,状元桥镇因之得名。 这座状元桥系木质结构,桥宽三丈,跨度六十六丈,状如彩虹,呈拱形 飞架在迷津河上。 状元桥镇有片桃林,地仅数亩,株不过千棵,但所结蜜桃不仅形色盈美 ,且甘甜异常,历代均被列为贡品。 唐姓是镇上的大户,子孙繁多。但唐鹄一妻四妾均无生育,唐鹄不免心 灰意冷,在花甲之年散尽家财修建广厦千间,连同耕田按人口多寡分予村民 ,只身到断情山隐居。又修了一座清凉寺,自号“松月山人”,寄情山水, 吟诗作画。后无疾而殁,终年九十七岁,多有诗词丹青流传于世。 状元桥历时百年,风风雨雨仍坚固如初,成了连接状元桥镇与桃源市 的交通枢纽。桃源市是江浙湖广商贾进京的必由之地,水陆码头十分繁华, 一条从桃源通往齐鲁之地的公路在迷津河西岸环山而过,状元桥也因之成了 名镇。除唐姓外,许多年来陆续有外籍流民、商户在镇上安家落户。 据村民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止山下游击队进城偷袭,大桥于1942 年秋被驻扎在桃源市的日寇炸毁。大桥被炸那日,火光冲天,一连烧了三天 三夜。百年古桥毁于一旦。 从那时起,状元桥镇与桃源市虽仅一山之隔,却因被大河所阻很少往来 ,小镇也就孤零于山野之间,没有了以前的气象。 据说土改时工作队是最后一批来到状元桥的。工作组进村后,见这座古 镇虽仅三百多户人家,但那青一色的晚清住宅都是灰砖青瓦,朱漆门窗,街 道胡同经纬有致,虽经风雨色调斑驳,但坐落在荒郊野岭,自有一番大家气 象,心想这里必有豪富巨绅。但经逐户细数住宅,丈量田亩,却惊奇地发现 :除少数几户外来贫户之外。按当时阶级划分的政策标准,镇上人家多属中 农,并未能找出一户地主、富农。 镇上人因祖宗里出过一名状元,历来崇尚诗书,安于桑田,村风古朴, 邻里和睦。 老村长唐友仁自土改到改革开放初期在任三十多年。历次运动甚至文化 大革命也没在镇上掀起多大波澜。每逢麦秋之后,老村长带领镇上百姓交完 皇粮,过着男耕女织的平静岁月。那片桃林所产蜜桃还是按市、县政府所嘱 ,择优装箱,送往京城。 三年困难时期,在一个大雪封山的黄昏,镇上来了一个高挑清瘦的汉子 ,名叫钱穆。当时钱穆面呈菜色,双脚浮肿。老村长救下了他,安排他住在 桃林的三间茅屋里,又送来了衣被、口粮之类的生活用品。 日后人们逐渐发现,这汉子不仅写得一笔好字,也精通医道,并解音 律。在山村宁静的夜晚,常从桃林小屋传出悠悠的箫声。那箫声如泣如诉, 似有似无,缠绵悠长,满含忧怨与叹息。 镇上每逢有婚丧之事,都请他写喜联、题挽词;村民遇有小灾小病、 婆娘生产,不便去县城的,也请他治疗、接生。 钱穆的手段也确实了得,更兼他生性谨慎,就连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也 从未出过差错。因之村民很是喜欢他尊重他,都称他为“钱先生”。 状元桥镇世有诗书之风,不管家境贫富,各户中堂大多都以悬挂一幅山 水和楹联为荣,尽管有些没上过学的庄稼户根本不懂得所书所画的真意。这 些水墨据说多是当年唐鹄在清凉寺出家后流传下来的真迹,因无人考证,也 难辨真伪。 有一年春节过后,钱穆进城置办了纸墨笔砚,闭门谢客,也画了一张《 陶潜归隐图》挂在中堂,并挥毫题写了一副古人的对联: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他又照自己的形象画了一幅《草堂春睡图》,挂在卧室墙上,并题了一 副自撰的对联: 断情山下,迷津河边,草堂春梦在桃花深处 状元桥头,古镇草舍,丹青墨香有唐鹄遗风 关于钱穆的来历,镇上有种种传说。有的说他原是京城的富家公子,曾 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生死恋情,后因失恋看破红尘,慕名来到这断情山下; 也有的说他和当年的唐鹄一样,官场失意,来此隐居。 只有村会计赵大虎说得较为详细,他是从在省府为官的舅舅那里听来的 :钱穆本是京城医科大学的一名高才生,后因说错了一句话被打成“右派” ,在农场劳改。妻子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离他而去,他从农场逃出,来到这 深山古镇避难。 但镇上大多数村民不相信这个说法,都说他是个好人。老村长的老婆赵 月影还曾为他介绍过一个对象,却被钱穆婉言谢绝了。 这是“文革”期间一个春闲季节的下午,唐友仁和村里几个略识文墨的 人正在钱穆的草舍欣赏他的字画,忽然赵大虎跑来说,刚接到县里的通知, 说有三男一女四个学生要从北京来状元桥镇插队落户。他们本可以先坐火车 到桃源市,再改乘汽车走个U形弯绕过断情山过迷津河,然后步行到镇上的 ,但这几个青春少年查看地图后,都兴致勃勃地执意要学当年红军两万五千 里长征的壮举,想从桃源市直接翻越断情山,横渡迷津河。县里的人说怕出 危险,要村里安排人去接一下。 老村长回家后便安排儿子唐建桥去接。老村长给儿子取名建桥,是因 为他曾在1958年重修过状元桥,不料备好的木材却被县里干部拉去大炼钢铁 ,结果钢铁没有炼成,修桥之事也成了泡影。老村长心有不甘,立下愚公移 山之志,给儿子改名唐建桥,颇见他的一片苦心。 唐建桥年纪尚小,但从小随父上山猎兽,下河捉鱼,身子骨磨练得像 一只灵巧的小豹子。他不仅能横渡水势湍急的迷津河,也能从断情山的一条 悬崖山道穿越而过,据说村里没几个人能走那条险路的。 第二天,他们一家起了个早,赵月影把已烙好的葱花饼用布裹了系在 儿子身上,唐友仁便把让钱穆写好的“欢迎来状元桥插队的知青”的大红纸 折好放进建桥的兜里说:“你去桃源车站,他们乘坐的火车下午五点四十分 进站,接到后先找个小旅店住一夜,早起上山。” 唐建桥“嗯”了一声便出发了。 唐建桥很快便来到迷津河边,他乘肖老头的渡船过了河。下船时他说: “肖爷爷,我爹叫我去接几个城里的秀才到咱镇上,明天返回,不知几时能 到,如果你不在,这船就不要上锁了。” 肖老头孤寡一人,靠摆渡收几个钱度日,当时就应了。 为赶时间,唐建桥走了那条险峻的秘密小道。此时正值春暖花开,山上 一片郁郁葱葱。他手拉藤蔓,足蹬凸石,攀援而上,上午十一点便已到达接 近顶峰的一块平台上。 因早饭吃得早,又用了力气,他感到有点儿饿了,便坐下来,拿出娘给 他备好的葱花饼吃了起来。 春日的阳光从山顶洒到平台上,他感到身上暖洋洋的。吃饱之后,他又 用双手捧着喝了几口山泉便继续前行。 大约在下午五点,唐建桥下山来到桃源火车站。在出站口,他把那张红 纸从兜里拿出来,展平了用双手举在胸前,引来许多行人观看。 不一会儿,从站里拥出一股人流,都手拿着票,行色匆匆。 正观望着,忽见三男一女从人群中走过来,穿着当时流行的绿色军装, 臂戴红卫兵袖章,每人胸前都有一枚闪闪发光的毛主席像章。在状元桥镇只 有赵大虎才有一枚这样的像章。唐建桥曾偷了家里十个鸡蛋跟他换,赵大虎 不干。 唐建桥只顾盯着那像章眼热热地看,忽听走在前面的那个细高个儿白皙 英俊的少年上前说:“我们是到状元桥插队的,你是来接我们的吧?” 唐建桥应了一声便转身带他们走出人群,边走边说:“俺爹说先在这里 找一个地方住一宿,明天天亮上山。” “为什么?”那个英俊少年问。接着他又做了介绍:“我叫范志进。” 指着那个大眼睛、扎两条长辫子的姑娘说:“她叫郑巧枝。”又指指身后的 两个少年说:“他叫周建国,他叫吴军星。喂,你叫什么?” “我叫唐建桥。俺爹说明早天亮进山傍晚就能到,要是现在进山,晚上 下不了山的。” 说着他们走进一家小旅馆,管登记的那个中年妇女向他们要介绍信,范 志进四人便把介绍信拿出来让她看。她抬头问唐建桥:“你的呢?” “俺爹没给开,他只叫俺拿了这个。”唐建桥把那张接站的红纸交给中 年妇女。 “这个不行。”中年妇女看后果断地说。 范志进上前说:“我们四个是到状元桥镇插队的学生,他是来接我们的 ,不会有问题吧。” 中年妇女摇摇头说:“住宿都凭介绍信,没介绍信怎么能住?出了问题 谁负责?” 无奈,他们只得走出了小旅馆。 吴军星说:“不行咱们就在候车室蹲一晚上吧。” 周建国说:“蹲一晚上还不如现在就去爬山,累了就在山上住。” 郑巧枝小声问:“黑夜里在山上行吗?山上有老虎吗?” 唐建桥说:“没有。在山上跟俺爹只逮住过兔子。” 范志进想了想,突然高兴地说:“今天是农历十五,月亮朗朗的,不如 咱们来个月夜登山!” 众人雀跃,高声欢呼,只有郑巧枝还怯怯的。 唐建桥问:“你们有手电筒吗?” “有。”周建国拍了拍背包说。 他们一行五人来到一家饭馆,周建国买了四斤包子,唐建桥要吃他娘给 烙的饼,范志进说:“都吃热包子吧,吃饱了好赶路。” 吃饱后,唐建桥带他们上了一辆公交车,那车是由太原经桃源市开往济 南方向去的,这条国道在断情山的南麓半山坡上绕过,他们在那里下车再登 山就省了许多时间。 这四个学生从小到大还没见过这么多的山,此时红日西沉,万道彩霞照 到山上,一片金色。山上万木竞绿,野花盛开,煞是好看。吴军星首先跑上 一个小山头,回头高声呐喊,郑巧枝不由地唱起了歌。 唐建桥忙说:“你们不能这样傻跑,要悠着劲来,不然跑累了上不了山 的。” 他又回头问和他走在一起的范志进:“你们都是大学生吧?爹说你们都 是秀才呢。你们不在城里上学,跑来乡下干什么?” 周建国抢着说:“我们高中还没毕业呢。我们是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 伟大号召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唐建桥似乎没有听懂,他接着说:“我可愿上学啦。可惜我们村里只有 小学。上初中要到三十里地外的罗津县或翻过这座大山到桃源市。我们那里 穷,很少有人上中学的。不过我们镇上有个钱先生,学问可棒啦,你们去了 就和他住一起。” 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歌声在山间格外响亮,回音缭绕。 他们穿过一片密林登上了断情山的怨女峰。抬头一望,春夜碧空,月如 冰盘,遥挂南天。他们心情亢奋,范志进伸开双臂,昂首向天喊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众人抢着和吟: 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开始吟声还参差不齐,接下来便很合拍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们唱着、吟着、喊着,惊起一只栖枝夜鸟,“扑棱”一声向月空飞去 。 此时已近午夜,山上有些冷了。郑巧枝见唐建桥穿得单薄,把军上衣脱 下递给他,又从背包中拿出一件碎花薄棉袄自己穿上。唐建桥拿出吃剩下的 葱花饼叫众人吃了,吴军星把身上挂的一只军用水壶递给众人喝水。 喝完了,唐建桥接过水壶,拉着范志进来到一悬崖处,叫他抱住自己的 腰,便一手拉住一株树枝,一手用壶接那山隙间的泉水。范志进借着月光向 下看去,见悬崖下竟是万丈深渊,古树丛生,并无道路。 唐建桥接满泉水,望望那座更高大的痴男峰,再看看坐在一块儿岩石上 的郑巧枝,知道她累了,便没带领他们去攀那座痴男峰,而是领着他们在怨 女峰的左侧较平缓的山坡上择路缓行。他在前引路,范志进一手拿手电筒照 路,一手拉着郑巧枝的手紧紧跟着,吴军星把郑巧枝的背包背在身上,与周 建国紧随其后。 又走了一会儿,五人已到达山底。忽然听到一个声音,在静夜中格外响 亮,借月光低头一看,却是一条大河横在前面,那声响便是水流之声。 唐建桥领着他们沿河岸右行一里就站住了。他从范志进手中拿过手电筒 向对岸照去,在雾气迷蒙之中只见一条光柱,对岸景物却看不清。他把手电 筒递给范志进,对郑巧枝说了句“你到后边去”,就脱衣裳,众人正诧异间 ,只见他已赤身跳人河中向对岸泅去。范志进忙用手电筒照着,水面上只露 着唐建桥的头,他双臂如翅,极快地向前游去,渐渐就不见人影了。 “这小子若早生些年当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也是一条好汉!”吴军星 不由地赞道。 正说着,忽见河面上飞来一只小船,渐渐近了,见唐建桥双手摇橹,十 分娴熟。 上了岸,周建国拿毛巾把他身上的水擦干,拿衣服忙叫他穿上。郑巧枝 见他冻得发抖,就脱下碎花棉袄叫他穿上。唐建桥用手一推, “嘿嘿” 一笑说:“不用呢。我喜欢你这件军上衣,上面有毛主席像章哩。” 范志进听说,就从背包中拿出一枚绘有毛主席长征时头戴八角帽的像章 ,递到唐建桥手里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枚,送给你了。” 唐建桥憨厚地笑了,喊了一句:“哇,我也有毛主席像章了!”就叫众 人上了船。 周建国抢着拿起橹摇起来,但那船只在水中打转儿,并不前行。 唐建桥说:“你不熟呢。”接过橹,只轻轻一点儿,那小船便向河心飞 去。 上了岸,唐建桥把船锁好,就领众人向桃园走去。 此时天已转暗,在一片肃静空濛之中,忽然听到从村里传来此起彼伏的 鸡叫声。 进了桃林,立即有一股清香飘来。来到茅屋,只见柴门虚掩,里面并无 人影。回头一望,在桃林深处的草坪上有人在打太极拳。唐建桥知道那是钱 先生,忙喊了一声。 钱穆闻声收住了脚步,转身向这边走来,笑着问:“小桥子,怎么这么 早就到了?” “我们趁着月亮地儿赶过来了。”唐建桥说着就一一做了介绍。范志进 见钱穆身材修长,双目有神,忙上前喊了声“钱老师”。 钱穆见四个少年中范志进高个白净,满身都是很招女孩儿喜欢的帅气; 吴军星中等身材,面呈忠厚之相;周建国则一脸的顽皮;郑巧枝却是那种标 准的城市女孩儿的端庄。他见他们都面呈疲惫之色,就领他们进了西屋,那 里已备有三张木床。他边帮他们打开行李,铺好被褥边说:“天还不亮,先 歇一会儿吧。你们三个男生就住这里。巧枝先睡我的床,天明了我再带她去 林婶家,她孤寡一人,很干净的。” 唐建桥把郑巧枝的军上衣脱下,从兜里拿出那枚像章戴到胸前,高兴地 跑回家复命去了。 范志进睡不着,来到堂屋,见钱穆正坐着吸烟袋,桌上放着一盏油灯, 就高高举起看那墙上的字画。见落款竟是钱穆的名字,惊喜地说:“钱老师 真好笔法!这幅水墨有清朝钱杜之风,但不知这副对联典出何处。” 钱穆闻言暗惊,也站起来说:“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如此博学,这副楹 联乃古人陈维英所撰。你上的什么学,是美术学院吗?” 范志进脸一红笑着说:“不,我上到高一就停课了。” 说着他又拿起墙上挂着的一管洞箫,灯下细看,知是用上等湘竹做成, 上面刻着一行清秀小字: 一生无言,留世有声 看那笔锋,多半出自女子之手,落款是一小小的“梅”字。 范志进想吹那箫,听到屋里已发出轻微鼾声,便和钱穆来到桃林深处, 见有一张旧式木桌,上面放着棋盘,还有两把椅子,原是钱穆和镇上的几个 棋迷对弈之处。 范志进说:“这箫是上乘之品呢。”说着二人坐下,范志进就吹了一曲 《山泉吟》。 那缠绵低沉的曲子,似从远处传来,如怨如诉,似歌似哭。 钱穆闭目细品,呜咽之中微现浮躁之韵。他疼爱地说:“古人说箫有鬼 声,能怡性,也能迷性。你很聪明,现在到乡下插队落户,放下笔杆子,要 拿起锄把子。P0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