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美丽的眼睛/跨度新美文书系

那双美丽的眼睛/跨度新美文书系
作者: 甘以雯|责编:卢祥秋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那双美丽的眼睛/跨度新美文书系
ISBN: 9787520523936

作者简介

甘以雯,中国作协会员,第四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198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二级),曾任《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策划、编辑大量优秀图书,组稿责编《百期精华》(多人集)、《天书》(韩美林)、《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林徽因传》(张清平)等,多次获得全国、天津市重要出版奖和国家出版基金。

内容简介

一双发现美丽生命的眼睛 ——读甘以雯散文集 张学正 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接到甘以雯的电话,约我为她即将出版的散文集《那双美丽的眼睛》写篇序。我同以雯是校友。2018年,为迎接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友会曾委托我和包括甘以雯在内的几位校友,编选一本“南开人的故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同甘以雯一起工作,出版了《沧桑与华年》一书,互相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多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散文编选、散文写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所以对这次邀约,我虽感到责任不轻,但却欣然应允了。 以雯有一句经典性的话:“散文是人的生命之舞。”她还提出: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表达人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情怀”。我认为,这是一位资深的散文编辑,一位成熟的散文作家对散文所给出的最好的定义和所作的最精准的阐释。 散文是同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我认为,散文选家与作家的第一才能,就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生命的眼睛。 1994年夏天,以雯读到赵鑫珊先生的一本书《贝多芬之魂》,她被深深地震撼了。“作品充满激情地展示了贝多芬灵魂的痛苦和人生的超越,……显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追求。”她由此认定赵先生是一位文化精英,决心要为他编一部书。于是她开始了对赵先生的关注,凡是赵先生的书她都找来读。她还邀请赵先生参加她组织的养马岛散文笔会。她发现,赵先生的确是一座储藏丰富的生命金矿。他博学多才,其兴趣与研究涉及了哲学、数学、物理学、建筑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且均有卓见。这是一位立志要做“世界公民”的知识巨人。 赵先生出于对人类文明的痴爱,写了《诗化自然哲学》《科学·艺术·哲学》《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文明的功过》;出于对战争、贫穷的忧虑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他创作了《战争与男性荷尔蒙》《希特勒与艺术》《地球在哭泣》《莱茵河的涛声》等。 以雯对赵先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她说:“你看他木讷无语、沉默寡言,实际上,他也许正在进行紧张的心灵对话,或许已经全神贯注地探索某个哲学问题。在对自然和哲学的思考中,他找到了豁达和宁静,在内心世界搭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房屋、一座坚固无比的要塞、一座富丽典雅的宫殿,建筑材料是另一种花岗岩和大理石——老庄哲学、西方哲学、数学理论、物理学、古典诗词和音乐……”以雯认为,赵先生不知疲倦地读书、写作,他一本接一本地出书,“不是为了世俗的名和利”,而是为圆他的“世界公民”的梦。这样,“他的灵才有所寄,他的魂才有所托;只有不断地出新、不停地创造,他才能真正找到幸福的感觉”(《创造性的生命——我所认识的赵鑫珊先生》)。这是以雯以她的一双慧眼发现的一个美丽的生命及其个人化的生命体验。 以雯从一篇散文《那树》, 发现了一位山一般矗立的海外华人作家王鼎钧。他青年时代经历过抗战的大迁徙,用脚一步步丈量过祖国的山河,抛洒过自己的血泪,获取了宝贵的生命体验,创作了《红头绳》《一方阳光》《哭屋》《土》《失楼台》《种子》等作品,还撰写了四卷本的自传:《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表现了民族战争、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山一般矗立的作家王鼎钧》)以雯一次次对美的生命的发现,就是一场场绚烂的“生命之舞”。这坦露作者真性情的“生命之舞”,激荡起人们生命深处的感动! 选家与作家敏锐而高远的眼光,不是天赋,而是多年知识与文化积累的结果。它需要长期的学习与修炼。可喜的是,以雯已经有了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生命的眼睛。 我读以雯散文的另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她具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她的《那双美丽的眼睛》,写了三只小猫,中心写了小媞媞的一生。小媞媞美丽活泼,顽皮机灵,温顺善良,善解人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最后写到它的病、它的死、它的葬,我同作者一样,流下了依依惜别的泪。 散文,特别是人物散文,成功与否,关键在细节,在对关键细节的展开与精雕细刻。 以雯散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比如,为了表现赵鑫珊的苦学、苦写精神,作者写了他在农村监督改造期间,为避人耳目,每天到村外放羊时,都要带着从书上撕下来的十页纸,偷偷地读;他为了写《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一锅萝卜排骨汤可以一连吃三天,有时吃下了隔夜的馊饭也不知道”;为了创作《建筑是首哲理诗》,他可以半年泡在同济大学图书馆外文书库,整天不回家,一连三顿饭都在学生食堂吃。 又如韩美林,专为《散文海外版》作封面画,小沙皮狗、小猪、小鼠、小老虎,这些小动物或“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或憨态可掬,或活泼可爱,或虎虎生气,都表现了这位经历许多坎坷与苦难的艺术家不同凡俗的生命状态。“他的心没有被严酷的现实磨出老茧,依然这么纯,这么真,童心未泯。”(《美的使者》) 在《自自然然的生命》中,以雯深情回忆她的母亲:在三年困难时期,她卖掉了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家人买营养品;“文革”后,她用退还的薪金买了四块手表,分送给四个儿女;1996年她大病之后,突然嗜书如命,埋头读起文学名著;去世前,她“圆睁着一双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睛”,当她听到女儿为爸爸购置了墓地,立即询问:“有我的吗?”都充分表现出这位有才华的、善良的、劳苦一生的母亲的真情真性,感人至深。 《在丝路之旅情未了》一文中,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细节被细心的以雯捕捉住了:司机在驾车驶过一片沙漠时,他指着道路两旁的小沙坡说:“那都是汉将士的坟墓!”丝路旅游,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许多人都已看过、写过了,唯独这“小小的沙坡”没有人关注。其实,恰恰是这“小小的沙坡”,它埋葬着开拓疆土、屯垦戍边的将士的骨肉,埋葬着千万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埋葬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已被忘却的历史风云与历史细节,等待着作家们去开掘! 以雯在她的多篇文章中强调:“要写出自己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然而,这并不容易。人类从灵与肉的层面,从精神与生理的层面,还有数不尽的奇观异景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数不尽的未知的神秘等待我们去破解。所以,写出各种人物在各种生命状态下的生命体验,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人的心灵探索工程。在这方面,散文创作还有广阔的创造与发展空间。 以雯担任《散文海外版》的执行主编,主持编选了多种散文选本。今天,她又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这是她的“生命之舞”的又一次出色实践。她会有更多的新成果面世。我殷切地期待着! 2020年9月9日于南开园 一生从事散文编辑事业,《散文海外版》主编的最新力作; 书里有名家大师的身影,文中有祖国山川的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