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方以智传
ISBN: 9787566420107
一、东林归来喜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岁次辛亥,时令已经入 冬,寒风掠过,大地萧疏,树木落尽了叶子,只将灰色的 枝干光秃秃地举向天空,仿佛一支支祈求的手臂。只有桂 树是常青的,纵然北风怒号,大雪压顶,也不改郁郁葱 葱。所以,在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的人家院落里,多植有 这种树。这种树还有一种喻义:蟾宫折桂!比喻读书人考 取功名。 明朝时的桐城,文风昌盛,崇尚读书,科第蔚起,冠 甲皖江。凤仪坊方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凤仪坊在桐城县城东门外,紧临县儒学宫。方氏先祖 德益公于宋朝末年从池口迁来桐城,即居住在凤仪坊,人 称“凤仪方氏”。 方氏迁桐时想必很富有,方德益也乐善好施,比如县 城东门外的桐溪桥,为七省通衢之孔道。桐溪如今叫龙眠 河,发源自龙眠山,常常山洪暴发冲毁木桥,阻断交通, 桐溪两岸的人家曾屡遭水患。方德益临河而居,捐金将木 桥改建成石桥,还捐出自家地界在岸边砌石筑堤,以护民 居。考虑到县学狭小,方德益又捐出自家一半的宅基地, 用于学宫的扩建。 德益公的后代很繁盛,仅以本传传主方以智这一脉算 来,二世方秀实,曾为元代彰德县主簿;三世方谦,曾任 元代望亭巡检;四世方圆,曾任元代宣抚使;五世方法, 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于建文元年(1399)举乡试,出方 孝孺门,官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 在明初那场著名的“靖难之役”中,方孝孺作为建文 帝的辅佐大臣,是坚定的“保皇派”。当朱棣最终打人南 京,建文帝被逼自焚后,大势所趋,许多人也就放弃原 则,归顺到朱棣麾下。方孝孺却不改初衷,坚持认为朱棣 是大逆“篡位”,朱棣也偏偏要借压服方孝孺而取得道义 上的支持,所以逼迫方孝孺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 宁死不屈,朱棣说:“我知道你不怕死,但你不怕我灭你 九族吗?”方孝孺读书人的执拗劲上来了:“漫说九族, 十族又奈我何!” 自来罪连九族,哪里来的第十族?方孝孺是一时慷慨 说的气话,不想朱棣居然真的给他找出一个第十族来,那 就是方孝孺的“门生弟子”。方孝孺素来在士林中享有威 望,人称“正学”先生,门生弟子众多。在南京聚宝门外 的刑场上,朱棣当着方孝孺的面,将他的九族亲属戚党外 加第十族门生弟子共八百七十三人抓来,一一杀害,每杀 一人便问一句“服不服”,方孝孺也是铁石心肠,硬是不 低头屈服。最终杀尽十族之后,将方孝孺凌迟碎尸。这一 场针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的杀戮,在历史上,为朱 棣靠军事政变起家的不合法登基又抹上了血淋淋的一笔。 那是建文四年(1402)的事,方法时在四川都指挥使任 上,执法严明,为人正直,官声很好。 朱棣称帝后,为永乐元年(1403)。到底是得位不正, 朱棣特别在意众人的态度,各地官员纷纷上表祝贺新皇登 极。按照品级,方法也应在贺表上署名,可是方法和他的 老师一样,认为朱棣是叛臣、篡位者,拒绝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