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4.60
折扣购买: 读心术
ISBN: 9787569931921
吕晨,曾任大学老师、广告策划、杂志社编辑等职,现致力于图书写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及社会科学持续进行研究。文章散见于《2 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报刊专栏及杂志,以见解独到、视角敏锐见长,文风犀利。
\"第一章 反应识人,通过应激反应读心 一个人感到极度恐惧时的身体反应 冻结行为的产生基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一个人受到强烈的不利刺激无法对抗时,经常通过保持“冻结”来隐藏自己,从而保护自己。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该类“冻结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美国哥伦布中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曾发生过两起严重的枪击案,有学生虽然距离凶手仅相隔几米,他们却神奇地躲过了一劫。他们逃过厄运的“技巧”有些雷同:要么吓得一动不动,要么吓得假死过去! 的确如此,人们在面临极大威胁时,经常能够通过一种本能的行为逃过一劫,这种行为就是冻结行为。所谓冻结行为,就是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大脑和身体动作在瞬间出现短暂的静止的行为。 冻结行为是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动物要生存,既要捕食猎物,也要预防被猛兽袭击。因此,动物对运动的物体十分敏感,通过敏锐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等感知未知的威胁。一遇到威胁,它们的神经系统会高度集中,消耗大量能量,使得身体各部的运动量减少为零。这种静止既避免了自己的进一步暴露,同时有利于动物考虑应对之策。 某地一农妇上山寻找自家丢失的羊,与一只狗熊不期而遇。高度紧张之下,农妇条件反射似的倒在地上屏住呼吸,从而捡回了一条性命。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农妇发现自家的羊少了一只后,便上山去找。她说:“没想到就在这时,有个东西从我背后扑了过来,当发现是黑熊后,我立即趴在地上装死,黑熊扑过来在我的后背抓了几下,在我的脖子上咬了一口。我呆住了,连喘气都不敢,黑熊可能以为我死了,就离开了。” 当我们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冻结行为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在面对某个场景或问题时,出现了瞬间的行为停滞,说明该场景或问题让人们感受到了威胁。 一般来说,人类的冻结行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面部表情,二是呼吸速度,三是手部行为,四是脚部行为。 面对外部刺激时,面部的行为要克制很多,掺杂了很多主观控制的表现,比如勉强或者惭愧地笑。但如果外部刺激的压力过大,冻结行为也会写在脸上,使被测试人失去矜持,具体表现为面部肌肉僵化、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最灵活的眼睛,也会表现得呆滞无光。 呼吸的冻结行为是屏住呼吸或者降低呼吸的幅度和频率,也就是俗话说的“大气都不敢喘”,这是经典的冻结行为之一。这种轻微呼吸的本质是隐藏,是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同样的道理,在我们遭到负面压力,比如恐惧、忧虑等的时候,心理上也会希望通过隐藏的方式保护自己,减弱或者停止呼吸,试图减少对方对自己的关注。 在对局面没有控制感、缺乏安全感、担心出丑、不够自信等状态下,会出现手部的冻结行为。最典型的行为是把手交叉放在胸前,或者藏在兜里。一般人会认为这是紧张,而实质上这是为了避免不利刺激。好比某一天在你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在会议上被领导点名当着台下数百人演讲,如果你很少经历这种场合,相信你在登台后的一段时间内不知该把手放在哪儿。 脚部中最常见的冻结行为是双腿并拢挺直,肌肉僵硬。在一个人接受讯问或被批评时,神经系统受到强烈的负面刺激,不会出现叉开双腿站立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其他非常随意的站姿,而是紧张地并拢站直,一动不动。坐姿中最常见的冻结行为,是把双腿交叉成一种不能乱动的状态,比如把双脚并拢在一起,或者紧紧贴在椅子腿上等。 一个人感到特别愤怒时的身体反应 识别他人的战斗行为,对于我们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对方快一步,及时作出反应。 一位警员在追捕一名凶犯,一番追逐后,二人在近郊的一处工厂门口对峙起来。这时,从工厂走出一名工人,凶犯快步向前,拿枪劫持了工人做人质,然后向警员喊话:“给我准备一辆车,要不然就当场打死人质。” 这名警员一边口头应允着,一边密切观察疑犯的一举一动,期望找到漏洞,解救人质。可是,疑犯表现得相当专业,掩护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小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人质突然咬了凶犯的手。疑犯大叫一声,双眼怒视人质。就听“砰”的一声,警员叩响了手枪,凶犯倒在血泊之中。 原来这名警员发现,凶犯正要开枪射死人质,如果自己不出手,人质性命堪忧。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开枪了,成功了。可是,在他回到调查局后,竟然遭受了自己人的调查,因为人质投诉:该警员不顾及自己的安危贸然开枪,严重侵害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该警员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当时凶犯正要开枪,他的面部动作、他的眼神、他的肌肉跳动,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经过调查,大家发现该凶犯的确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恶徒,而且有过枪杀人质的先例。因此,该警员最终被判定无罪。 所有的战斗行为中,愤怒是其中的最强体现。引发愤怒和战斗的原因,无论多么具体,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生存、安全、尊严等遭遇到了威胁和触犯。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可以归结为对尊严的威胁。一旦出现战斗行为,除了伴随着愤怒这一强烈的情绪之外,还可以预见到“不会轻易放弃”的行为趋势,也就是一发不可收的。 幸运的是,愤怒情绪是很难掩饰的,这就给我们提早拉响了警报,避免进一步刺激对方。愤怒是所有情绪中释放能量最大的一种,释放的能量超过了痛哭和狂笑。因此,愤怒情绪一旦发芽,全身每一个肢体部分都会协调一致,甚至毛孔都会竖立起来,进入明显的战斗状态。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反映在呼吸与血液循环等每一个细节。人一旦产生愤怒,必然会增加呼吸的深度,试图吸入更多的氧气用于制造能量,用于释放,用于战斗。血液循环系统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会安排心脏加速用力收缩,提高血液循环的量和速度,同时血压升高,当事人自己会感受到有力的脉搏跳动。 具体来说,战斗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脸部的行为 战斗的欲望被愤怒情绪点燃,行为人会出现身体前驱的反应,头伸向前、下巴降低、眼神犀利、虹膜(黑眼球)向上翻看对手、双眉紧皱、眉梢上扬、上下眼睑绷紧、鼻孔张大、咀嚼肌绷紧、嘴唇向下弯曲、可能露齿,等等,向对方发出战斗的信息。 ※脖子变粗 由于行为人颈部肌肉绷紧、呼吸急促(偶尔发出,“呼呼”声),兼之颈部两侧粗大的血管里流动着比正常水平多出的血液,血管暴涨,脖子会变粗,也就是常言说的“脸红脖子粗”。 ※全身肌肉绷紧 具体表现为双拳紧握,同时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双腿肌肉都会呈现紧张状态,甚至会直打战。 ※言简意赅,偶爆粗口 极度愤怒的人往往不会说话或者很少说话,通常嘴会很用力地闭起来。如果战斗开始,所说的话也会尽可能单一且无意义,或者爆些粗口。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战斗行为有些是伪装的。有时,行为人制造发怒的假象是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者回避关键问题等。因此,不能单凭某个小动作就判定对方即将战斗,而是要综合行为人的多种行为作出判定。 \" \"1.一门认识自己、看透他人和看透人性的学问 2.透过人的外在表现,去探测其内在的心理活动 3.一些不经意的细微动作,更能暴露人的情绪和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