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14.80
折扣价: 6.00
折扣购买: 无障碍阅读·彩插励志版 《海底两万里》
ISBN: 9787538768169
\\\\\\\\\\\\\\\\\\\\\\\\\\\\\\\"儒勒·凡尔纳(1828-1905),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创作出较多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科幻小说,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代表作品有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陈筱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译作有《名人传》《忏悔录》《新爱洛伊丝》《巴黎圣母院》等。\\\\\\\\\\\\\\\\\\\\\\\\\\\\\\\"
\\\\\\\\\\\\\\\\\\\\\\\\\\\\\\\"第一部分 1866年前后,很多船只在海洋上与一个庞然 大物相遇,它的个头超过已知的最大的海洋鱼类, 导 一时间,关于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是什么的争论四 起。后来,“我”接到邀请,随 “亚伯拉罕·林肯” 读 号一同远征,代表法国参加追捕怪物的行动。令 “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行动竟然为“我”打开 了一个梦幻般的海底世界。 第一章 飞逝的巨礁 1866年出了一件怪事,是一个没人说得清,也无法说得清的怪现象,大家可能还都记忆犹新。且莫说港口居民被种种流言弄得心神不定,内陆民众惊诧不已,就连海上的人们也都感到震惊。欧洲和美洲的商人、船东、船长,各国的海军军官,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给予了高度关注。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有好多船只在海上与一个庞然 大物相遇。那是一个长长的梭子状物体,有时泛着鳞光, 比鲸鱼的个头大,而且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 有关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所有这些报告,都激起了 公众的强烈反应。在那些生性爱说俏皮话的国家,这件事 被当成了笑谈,但在那些认真务实的国家,如英国、美国、 德国,人们对这件事就极其关注。 在学者圈和科学杂志上,轻信者与怀疑派之间也展开 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论战。信奉科学的记者与相信神灵的记 者打起笔墨官司来,有些记者还因此动起了手,他们从海 蛇争起,最后竟发展到了人身攻击。 这场论战持续了半年,双方各不相让。各种小报连篇 44 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地发表文章,矛头指向巴西地 44 理研究所、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研究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所发表的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神甫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上的辩论文章大加抨击,对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报上所登载的文章也进行了无情的批驳。小报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们故意引用其对手们曾经引用过的林奈(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的那句 44 话——“大自然不创造蠢材”,其本意是想让当代人不要违背大自然,相信什么大海怪、大海蛇,以及海员们脑子发热、胡编乱造的东西。最后,一份极具讽刺意味的报纸发表的一篇编辑们十分喜爱的文章起了作用,像希波吕托斯 44444 (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曾打死一个海怪)一样,给了那个怪物致命的 一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战。才智终于战胜 了科学。 在1867年的头几个月里,怪物的事似乎已经被遗忘,不再被人提起。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些新的情况又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已经不再是什么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个必须加以避免的真真切切的危险。这个问题的性质变了。那怪物在变,变成了小岛、巨岩、暗礁,但却是个能飞逝的、难以捉摸的、无法确定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蒙特利尔海洋航运公司的“莫拉维扬”号夜航至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海面上,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块礁石,可任何海图上都没有标明这一带海域有此礁石。当时,“莫拉维扬”号借着风力并凭借自身那400马力的动力,正以每小时13节(航速单位,1节等于1海里/小时)的速 4 度在行驶。如果不是船体材质坚硬的话,可以肯定,“莫拉维扬”号必定是连同其从加拿大搭乘的237名乘客一起沉入海底了。 意外发生在早晨5点前后,天刚破晓。负责值班的海员们立即向船尾跑去。他们仔仔细细地搜索海面,但什么也没发现,只是看到3链(计量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1链等于1/10海里,合 4 185.2米)远的地方,有个已碎成浪花的大旋涡,犹如平静的洋面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出事地点被准确地测定、记录下来,而“莫拉维扬”号也无任何损坏,便继续航行。它是撞到了一处暗礁呢,还是撞到了遇难船只的残骸?无从得知。但是,等回到船坞进行检查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 4 骨(船只、飞机、建筑物等的像脊椎和肋骨那样的支撑和承重结构)已被撞裂。 4 这件事本身就是极其严重的,但是,如果不是几个星期后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的话,也许这事也就像其他的许多事故一样,被人忘掉了。而这新的一次事故,由于受损船只的国籍以及它所属的那家公司的名望的缘故,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英国船东丘纳德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精明的实业家开办的丘纳德轮船公司的船只,20多年来,横渡大西洋2 000次,没有一次延误,没有丢失过一封信一个人,也没有损失过一条船。因此,丘纳德公司的一艘最好的汽轮发生了意外,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1867年4月13日,海上风平浪静,风向甚宜,“斯科蒂亚”号正行驶在北纬45度37分、西经15度12分的海面上。 下午4点17分,旅客们正在大厅里用餐,突然间,“斯科蒂亚”号左舷轮后部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不是“斯科蒂亚”号撞上了什么东西,而是它被什么东西撞上了,像是被钻孔器似的锋利的工具戳了一下。撞击似乎非常轻,所以船上的人都没有因此而有所不安。但是,大家却听见货舱监运员跑到甲板上来,大声喊道: “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旅客们一下子慌乱起来,但是安德森船长连忙稳住了大家。确实,眼下还并没有什么危险。“斯科蒂亚”号共有7个用防水舱壁隔开来的船舱,有一个舱进水,是绝无大碍的。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到底舱。他发现5号舱被海水浸入,而且浸水速度很快,说明破口处窟窿很大。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潜入水中查看损毁情况。不一会儿,情况便弄清楚了,原来船体吃水线以下部分有一个两米宽的大洞。这么大的洞涌进的海水是无法堵得住的,因此,“斯科蒂亚”号只好在它的几个驱动轮被淹没了一半的情况下,继续行驶着。此时,它距克利尔岬(jiǎ)300海里,所以晚了两三天才驶回利物浦,进了 4 公司的船坞。这两三天可让利物浦的人们惊恐得够呛。 “斯科蒂亚”号被架上了干船坞,工程师们开始对它进行检查。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线下2.5米的地方,破了一个有规则的等腰三角形裂口。铁皮上的裂口很整齐,即使使用打孔钻也无法打出这么规则的洞来。如此看来,弄穿这个洞的钻孔工具肯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把 44 金属或玻璃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利用冷却剂(油、水、空气等)使快速冷却, 以增加硬度和强度等。淬,cuì〕技术制作的,而且,这个工具以巨大的力量冲过来,穿透4厘米厚的铁板,还得倒退出去,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最近的这次事故就是这样,其结果又让公众的情绪激动起来。自此,以前的那一次次海难的不明原因,全都归结到这个怪物身上。 不管公正还是不公正,反正这个大怪物成了这些船只失事的罪魁祸首。由于这个大怪物的存在,各大洲间的航路变得日益危险,公众坚决要求,应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个可怕的大怪物从海洋里清除掉。 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刚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土地进行完一番科学考察回来。我是作为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由法国政府委派前去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工作了半年,采集了不少的重要标本,然后,于3月末到了纽约。我预定于5月初返回法国。在回国前的这段时间里,我便对我所采集的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斯科蒂亚”号发生意外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这件事我十分了解,因为它当时已是个热门话题。我把美国和欧洲的报纸看了又看,但并无更多新的东西。这事真是个不解之谜,令我困惑。我游移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没有定见。这件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而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还被邀请去亲手摸了摸“斯科蒂亚”号上的那个窟窿。 尽管小报仍在不断地讽刺挖苦这个大怪物,可是它依 然在海上漂来漂去。因此,人们任由想象力驰骋,竟至荒诞不经地说是一种神鱼。 我抵达纽约后,有些人便专程前来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两卷四开本的著作——《海底的秘密》。该书深受学术界重视,而我也因此成为博物学中这一极其神秘的科学的专家,别人当然要征询我对此事的看法了。只要是能够否定事情的真实性,我绝对是要持否定态度的。可是不多久,我被逼无奈,只好明确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纽约先驱论坛报》也给“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尊敬的彼埃尔·阿龙纳斯先生”发了约稿函,请求对此事发表看法。 我也只好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无法保持沉默。我从政治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写了一篇内容翔实的文章,于4月30日发表在该报上,在此,我把拙文的摘要抄录如下: 我对各种不同的假设逐一加以研究之后,由 于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排除掉了,所以我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海洋生物存在。我们对海洋深处毫无所知。探测器下不到那么深的地方。海洋深处到底是什么情况?海面以下12海里到15海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存在?它们的机体是什么结构?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不过,摆在我面前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两难推理加以解决。 要么我们对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所了解,要么我们并不了解。 如果我们对它们并不全都了解,而大自然又仍然对我们保守着某些鱼类学中的秘密的话,那么,承认某些鱼类或鲸类新类别甚至新品种的存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新的鱼类,其器官基本上“不适合漂浮”,它们生活在水下探测器无法达到的海底深处。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或一时兴起,或纯属任性,它们偶尔也会浮出水面。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所有这类生物,那就该从已经分类了的海洋生物中去查找我们所说的那个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倾向于它属于一种巨大的独角鲸什么的。 一般的独角鲸或海麒麟,身长通常为60英尺。把它扩大5倍,甚至10倍,再根据其增加的长度赋予它相应的力量,同时增强其攻击能力,这便是我们所要查找的那个动物了。它将具有“香农”号的军官们所确定的长度,具有撞击“斯科蒂亚”号的触角和撞坏一只汽船铁壳的力量。 确实,据一些博物学家的看法,独角鲸有一把象牙质的利剑或一支骨质的戟,那是一颗坚如钢铁的大牙。有人在鲸鱼身上发现过这种长牙,那是独角鲸成功地攻击了鲸鱼之后所留下的。还有人在船体吃水线下拔出了这类牙齿,它们像锋利的钻头戳穿木桶似的把船底凿穿。巴黎医学院陈列室里就收藏着一颗这样的巨齿,长2.25米,根部宽48厘米! 那么,假设把这种动物的攻击武器的威力加大10倍,那它的力量也得加大10倍,再让它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游动,用它的速度乘以它的重量,便可求出它所造成的海难所需要的冲击力了。 因此,在获取更多的资料之前,我认为那是一头独角鲸,它体形庞大,身上长着的并非一支戟,而是像驱逐舰或战舰的金属冲角一类的武器,它既具有舰船的重量,又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动力。 这一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这么做了解说,要么干脆就说,不管大家是瞥见、看到、感觉到或觉察到什么,反正这纯属无稽之谈。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的文章引起激烈的争论,反响很大。有不少人赞同我的观点。而且,该文的结论也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人的头脑就喜欢这种对超自然生物的奇思异想,而海洋正可以为这种遐想提供空间,因为海洋是这类庞大的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场所。海洋里生活着一些人们已知的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因此也可能还隐藏着一些人们尚不知晓的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的软体动物,一些看着会让人毛骨 \\\\\\\\\\\\\\\\\\\\\\\\\\\\\\\" \\\\\\\\\\\\\\\\\\\\\\\\\\\\\\\"时常听家长说起孩子不愿意读名著。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有选到好书,翻译、编译差,字体小,错字多,无插图、枯燥乏味...... 二是孩子读不懂,没有人帮他们扫除阅读上的字词障碍、理解障碍,并和孩子互动讨论,帮孩子解答疑难。 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23位知名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着重关注“素质成长”的励志版名著。所有的编排都是从阅读兴趣入手,就是为了让孩子愿意看,并能够很快地读进去。 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很好的教科书,本套丛书是专为中小学生编著,由知名教育专家和语文教研员审定并推荐,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邀请名师引导阅读,精心批注,解决如何读、如何练、如何考的问题。针对每本书做一个“阅读规划”,对学生自主或课堂阅读进行引导。zui终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所阅读图书的情感与价值观,达到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学习文学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做到读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