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50.40
折扣购买: 赵伊坪传
ISBN: 9787520547789
第一章 风云激荡才人出 ,民国共和创新业 在世界古老的东方,有 一片博大华美的壮丽山川— —中华大地;这神奇悠远的 大地,孕育了一个悠久文明 的中华民族,其中原大地辽 阔富饶,人杰地灵。中原中 南部的河南省郾城县(今漯 河市郾城区),属淮河流域 大沙河的中游平原地区,四 周与召陵、源汇、舞阳、临 颍、周口、西华等地交界。 南濒沙河,与源汇隔河相望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先民就已繁衍生息 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郾城在汉书留有战 争史册记载。 漯河,别称河上街、隐 阳城。漯河历史悠久,人文 鼎盛,商周时期,漯河小镇 就逐渐形成,因临近隐水( 今沙河)故称隐阳城,属召 陵县管辖。齐桓公称霸,公 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八国 诸侯在隐水河畔的隐阳城, 也就是现在的郾城,会盟联 军伐楚。南北朝时期,隐阳 城改称奇雒城。隋炀帝大业 年间,奇雒城改名殷城,因 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 ,城随水名。从明代起,“ 漯河”曾被称作“螺湾”“螺湾 渡”“螺湾镇”“螺湾河”等, 是当时郾城县下属的一个地 方。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郾城县志 》首次出现上述地名;明万 历二十七年(1599年), 郾城知县张仕周所撰《退城 碑》中提出“漯河”地名概念 ,“漯河”之名形成了。 在郾城这个文化灿烂的 古城里,很多人文景观和历 史故事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内涵,它是东汉时期中 华文化宗师许慎的故里,许 慎举孝廉,因人京为南阁祭 酒,所以后人在城东北隅建 有纪念许慎的祠堂“南阁祭 酒祠”。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 文公”韩愈在郾城留诗多首 。他提倡儒学,开宋明理学 之先声,可谓“胸藏数万甲 ,智绝三十里”。韩愈的诗 歌中有许多诗句都和本传记 相切联: 清谈对夜分,常恨世少 治。酒酣或怒骂,天下无真 是。 长亭杨柳黄,妙语鲍谢 体。不作儿女别,相期青云 器。 深沉老元戎,梦寐古舆 地。相与善筹之,寒草春无 际。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 (1140年)七月,民族英 雄岳飞率领岳家军先后于郾 城城北王店、五里店(今郾 城区三周乡五里岗村)、小 商桥等地大破金兀术,迫使 金兵退保汴京,宋军追至朱 仙镇。这就是岳飞率岳家军 抗金的著名战役——郾城之 战,也称郾城大捷。此战以 少胜多,彪炳史册。明代有 邓氏《读岳武穆王传》一诗 : 英雄誓复旧山河,曾奈 奸邪误国何。 铁马长驱河洛水,金牌 亟返郾城戈。 中原父老空遮诉,南渡 君臣不耻和。 五国城头烟月惨,千年 坟树尽南柯。 在郾城南门外,一条大 沙河潺潺荡漾、川流不息, 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土地 和人民。河水是清清的、甜 甜的、宽宽的,它顺势向东 经周口直抵安徽阜阳。水盛 时的船可以成排结队,它们 西上、东下,各自沿着航道 行进着,如同现代交通的“ 靠右边走”一样,秩序井然 。上行的重载船由纤夫拉着 ,唱着十分动听的号子,那 一队纤夫迈着坚实而整齐的 步伐,负重前行、一往无前 ,走向目的地,形成了一个 又一个传奇的故事和古典的 风情画卷。 沿河的两岸,林木繁茂 ,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农 副产业历来都十分发达。在 河岸上,孩子们无论冬季踩 着冻硬的凉地,还是夏季踩 着烫脚的热土,都喜欢陪着 纤夫队伍走上一程,随后, 再恋恋不舍地沿着河岸回来 。河中盛产鱼虾,河湾里漂 着捕鱼的船,这船叫鹰船, 看鱼鹰捕鱼也是十分有趣的 事,在两个不大的平行舱上 固定一条横梁,渔夫站在梁 后手持长杆驱赶鱼鹰潜入水 中。 在郾城西门外,有一个 铸于清道光年间的镇河铁牛 卧守候在河岸上,它居高临 下,双目俯视着河面。相传 ,铁牛是专门在这里监视河 水水位的。汛期,它就要行 使“威镇洪水”的作用了,当 水位涨到一定高度时,气流 冲击,它会发出“哞——哞 ——”的声音,向人们发出 汛警,所以,郾城城内从未 遭过水患,这可能就是那铁 牛常年坚守尽职的“功劳”。 城东门北至东北角楼中 间城墙上,有镇城之塔的文 笔塔,高三层,为砖构建筑 。塔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1509年),郾城知县毕 登高倡议集资而建的。该塔 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 组成,塔基周长数十米,高 约20米,塔的正面向西南, 登顶后可以放眼四方。下层 楼中间有东北、西南面向约 1.4米高的拱券,人可在内 弯腰来往。洞碹上石匾刻有 “文笔峰”三个柳体大字,虽 历经几百年,字迹尚清晰( 该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 城的墙基为石磙砌成, 上下数层,碓孔连线,磙边 成纹,坚固美观,故称石磙 城。整座城让人感到它特有 的庄重肃穆,感受到沉淀的 文化和厚雷的历史。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