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心

中国古典文心
作者: 口述:顾随|整理:顾之京//高献红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中国古典文心
ISBN: 9787301239209

作者简介

顾随,中国现当代最富影响的学者之一,即是大学者,也是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还是书法家。1920年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从事教育事业。长期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著作甚多,是“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内容简介

要晓得作者文心,方才不致对作品曲解、误解。 从谂禅师(赵州禅师)云:有时将丈六金身(佛身) 做一支草用,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 鲁迅先生颇能以一支草做丈六金身用,如《阿Q 正传》。《礼记》所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将丈六金身做一支草用,唯太史公能之。如写《 项羽本纪》项羽大破秦军于邯郸一段,不但锋棱俱出 ,简直风雷俱出,然不见太史公写时之慌乱困难。 不论诸子之说理,屈子之抒情,左氏、司马之记 事,皆能以安闲写紧张。虽遇艰难复杂,皆能举重若 轻。读时亦不可紧张,忽略古人用心。 文有痛快淋漓、蕴藉缠绵、晦涩艰深之分。 蕴藉不是半吞半吐,不是含糊,不是适可而止, 不是想做而不做,也不是做而不肯干。蕴藉是自然。 痛快、晦涩皆是力,一用力放,一用力敛。 《左氏》、《公羊》、《谷梁》皆蕴藉,《世说 新语》蕴藉,宋人笔记近之。 汉人文章使“力”。盖汉人注意事功,思想亦基 于事实,是“力”的表现。总欲有所作为,向外的多 。 魏文帝曹丕不是“力”,而是“韵”。 “力”与“韵”皆非思想。 “韵”盖与“感”有关。“感”有二种:一为感 情,心灵的(灵、心);一为感觉,肉体的(肉、物)。 佛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 根属于肉,后一属于灵。“韵”与感觉、感情有关。 李陵《答苏武书》或谓为六朝人伪作,此不可信 。即使非李陵,亦必汉人作。文气发煌,绝非魏晋以 后人所能有。盖汉人为文,亦好大喜功也。 魏晋文章清新。与其谓为春天雨后草木发生,勿 宁谓为北方秋天雨后晴明气象,天朗气清,天高气爽 。 六朝文章成熟,尤其在技术方面(修辞)。 李陵《答苏武书》既非魏晋清新,又非六朝成熟 ,而颇有发煌之气。 美丽、简明,六朝文兼之。简明乃美丽之本。 萧氏父子(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统、简文帝纲 、元帝绎)中,昭明太子不及武帝衍,且不及简文帝 纲。欲知末路文人情况,可读简文帝传及其文。简文 帝没过过一天太平日子。 六朝短赋(小品赋)当以萧氏父子所作为佳。而昭 明不及其两位贤弟。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写声 、色,真写得好。 六朝时人性命不保,生活困难。文人敏感,于此 时读书真是“苦行”,而于“苦行”中能得“法喜” (禅悦)。别人视为苦,而为者自得其乐。 人在安乐中出生,不了解人生;人在苦行中出生 ,才能真正了解人生。 太平时文章,多叫嚣、夸大;六朝人文章静,一 点叫嚣气没有。 六朝人字面华丽、整齐,而要于其中看出他的伤 心来。 《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皆可 看。《洛阳伽蓝记》漂亮中有沉痛,杨街之写建筑、 写佛教,实写亡guo之痛,不可只以浮华视之。 若以叫嚣写沉痛感情,必非真伤心。 沈约《宋书》最可代表六朝作风。人皆谓六朝文 章浮华,而沈约《宋书》虽不失六朝风格,然无浮华 之病。 无论是弄文学还是艺术,皆须从六朝翻一个身, 韵才长,格才高。 “气盛言宜”(韩愈《答李翊书》)之文在六朝并 不难得。无论何代,只要略有修养。修养,作者皆可 做到。六朝长处不在此,当注意其涩。 后人的文章在“结实”方面,往往不及秦、汉、 魏、晋。 文章尺幅有千里之势,尤其短篇要如此。公羊、 谷梁短,左氏长,而读公羊、谷梁并不觉其短,全在 顿挫,个个字锤炼而出。 文章一坑一块不成,成浆糊也不成。首先要清顺 ,而清顺又要有顿挫。首先要流利,然后始可求顿挫 。 六朝文四字一读,改为六字句,便顿挫不足矣。 深刻的思想、锐敏的感觉,二者在文中有一样就 有内容。 《左氏传》无中心思想。作史只是要真实生动, 不要用自己的意见去征服人,只把事实点出,自然形 成别人意见。 文学若从“写”说,只要内容不空虚,不管什么 内容都好。如《石头记》,事情平常,而写得好,其 中有“味”。《水浒》杀人放火,比《红楼》吃喝玩 乐更不足法,不足为训,而《水浒》有时比《红楼》 还好。若《红楼》算“能品”,则《水浒》可日“神 品”。《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 《水浒》用笔简,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史》《 汉》之区别亦在此。《汉书》写得兢兢业业,而《史 记》不然,其高处亦在此,看似没写而其中有。 禅宗语录文章美,似《世说新语》。 一丘一壑虽小,伟大或不如泰山恒岳,而明秀过 之。 胡适说理文条达畅茂,而抒情、写景不成。归震 川文集浮浅,而条达畅茂。条达畅茂之文是富于音乐 性的,而易成为滥调。 明末黄梨洲、顾亭林真了不得,能知能行。黄梨 洲的《原君》《原臣》,在专制时代能有此思想,真 不易。 《阅微草堂笔记》,腐。 《聊斋志异》,贫。不是无才气、无感觉、无功 夫、无思想,而是小器。此盖与人品有关。 一切最高境界是无限,但做到无限的没有几个人 。有能者亦有大小之别。司马迁《史记》上至帝王将 相,下至游侠滑稽,《平淮书》写日常生活。以文字 论,《史记》不如《左氏》;以包容之广大论,《左 氏》不如《史记》。晚明人在使用文字上近于无限, 而内容、境界不成。 一个大诗人、大文人使用语言最自由而且完善。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书鄢陵王主簿 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至少不是伟大诗人。一个文 人要能用别人不敢用的字句。 我国文字愈来离语言愈远。《史记》与语言尚近 ,引用古书多所改削,其中多用汉当时俗语。大文人 敢用口语中字句去写文,可是他用上去便成古典了。 必得有这样本领,才配用俗语,才配用方言。由此点 观之,凡作文最善于利用方言俗语的都是身上古典气 极重的人。司马迁写《史记》雅洁之至,一切古典皆 雅洁,一切美的基本条件便是洁白受采,“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洁,诚然不是艺术最高境界, 但是艺术的起码功夫。一个大作家使用俗语用得雅洁 ,故能成为古典。不知文者,以为是大众化了;知文 者看来,是古典。 P263-P267

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美
  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六十多年后首次公之于世
  品读中国文章的大境界
  领悟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做人为官、治学经商、出世入世不可或缺的素质宝典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国也是一个文脉源远流长的国度。
  中国古典文章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是最为宝贵的中华民族遗产之一。真正全视野地读懂中国的古典文章,把它的无穷智慧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人生智慧,是我们今天阅读中国古典文章的佳境。大学者、大文豪顾随先生对中国古典文章的品读,真正让我们在打通文章与人生中,打通古代与今天,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智慧、中国古典文章的大境界。
  听顾随先生讲中国古典文章,会让我们不停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