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七巨人

文艺复兴七巨人
作者: (法)弗朗索瓦·基维热//(德)尼尔斯·比特内//(美)克里斯托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315.00
折扣价: 182.70
折扣购买: 文艺复兴七巨人
ISBN: 9787555912446

作者简介

[法]弗朗索瓦·基维热,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研究员。 [德]尼尔斯·比特内,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艺术史教授。 [美]克里斯托弗·S. 赛伦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克雷格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历史学、古典学教授。 [美]特洛伊·托马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学与艺术史副教授。 [意大利]尼科洛·圭恰迪尼,意大利米兰大学科学史教授。 [美]玛丽·安·考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杰出教授、荣誉退休教授,教授比较文学、英语、法语。 [英] 约翰·迪克森·亨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教授景观理论及历史。 译者简介: 欧阳敏,自由译者,北京大学人类学硕士。 麦秋林,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刘海翔,曾任新华社记者,后赴美留学、工作30余年,现任厦门华厦学院教授。 甘露,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赴美留学,并任职于美国高科技及电讯公司。 陈蕾,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讲师。 李恋晨,专业译者。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出身及早年 或许,你会听到一些有 关我的故事;或许连这一点 都难以确定。因为当某人位 卑言轻的时候,其名字是很 难跨越时空而留存的。也许 你会想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或我的作品有何珍贵 之处,尤其是有那么多流传 于世、摆在你案前的作品; 又或许,你至少听说过我的 某些书的书名。 彼特拉克在六十岁时写 了这封《致后人的信》,他 在信中将虚荣假扮成谦虚, 把愤世嫉俗写成对简单生活 的热爱,也剖析了自己那种 很明显的复杂人格。这部作 品不啻为一部经典。 这封信的确是彼特拉克“ 写给后人”的,他没有写给 某个特定的人,而是写给某 位无名读者,此人也许在某 一天会对彼特拉克产生兴趣 。“如果你听说过我,你可 能想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彼特拉克(当 然,他在写此信时已经是一 个相对年长的人)相信自己 的名声将流传于世。 彼特拉克是一个非同寻 常的人。这种非同寻常的表 现,就是彼特拉克与中世纪 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他下了 功夫去塑造自己的身份形象 ,经常公开而且毫不谦虚地 以自己的生活作为主题来创 作。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写了 一系列袒露心迹的书信,其 中最著名的是《致后人的信 》,这封信揭示了彼特拉克 个性的很多方面,除此之外 ,它还是一部(虽然有点短 ,有时还做了修饰)自传。 例如,他讲述了自己出生时 的情况: 我可敬的父母来自佛罗 伦萨,家境殷实——如果坦 诚地说——接近贫困。他们 被逐出我们的故园,所以我 是在流离失所中,出生于阿 雷佐,时为公元1304年7月 20日,一个星期一的黎明时 分。 “流离失所”(或流放) 一词在这里,以及在彼特拉 克的其他作品中,绝不仅仅 停留于表面。彼特拉克在信 中很快就讲到了他的家庭是 如何搬到了沃克吕兹首府阿 维尼翁的(参见插图2)。 我们可以在此处暂时放下《 致后人的信》,以便可以更 仔细地研究彼特拉克的童年 ,以及他当时的成长环境。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 是一个早熟的男孩,在卡庞 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艾萨克·牛顿的形象一直是令人高山仰止的。牛顿被公认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是阿基米德、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以及其他少数几位科学家。然而,在这种共识背后,人们对他的认识事实上还存在分歧、争执和不同意见。历史学者不能忽视的是,牛顿声望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复杂的历史。如果谁想要为这位英国自然哲学家写一本简短的人物传记,就不仅要研究他的公开作品、众多画像、收藏品和数百万字的手稿,还需要探讨那些由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神职人员以及政治人士所塑造的一系列的牛顿“形象”,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的关注(参见插图1)。 当牛顿还在世的时候,人们就对他的研究持不同的看法。对于当时的英国数学家来说,牛顿发现了“新的分析法”;而对于欧洲大陆的数学家来说,牛顿的研究并没有让他们觉得有什么新颖之处。牛顿通过对光与色的研究进而提出的新理论,并没有如这位年轻的卢卡斯讲席教授在1672年时所期待的那样被人接受,反而还引发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争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受到支持者的赞赏,并被称为对行星运动的物理规律之无可争议的发现。而对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的追随者们来说,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数学理论,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虽然爱德蒙·哈雷[称赞《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数学原理》)是一部对航海有用处的著作,但对英国皇家学会的许多成员来说,牛顿的工作成果似乎还比不上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旨在推广实用知识所作的努力。……有些人称赞牛顿在《数学原理》和《光学》中提出的有关自然的概念,与《圣经》中所揭示的真理相一致;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牛顿就自然哲学方面提出的数学原理,可能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带来潜在的危险。一些人指责他为异教徒打开了通向自然魔法的大门,让人们耽于唯物的享乐主义。甚至有人认为,牛顿的理论对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中的神秘特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新的力学学科当时才刚刚兴起。其他批评者则指责牛顿是位自然神论者。他们说牛顿支持那种认为上帝存在于人之内心的概念,甚至说牛顿捍卫了反“三位一体论”的异端邪说。……也许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当时看来充满矛盾的解读,会逐渐得到某种更独立的一致评价——后来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18世纪常被称为“牛顿的世纪”。伏尔泰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是最早开始普及牛顿理论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那些摈弃“旧制度”、拥护启蒙运动新思潮的人,应当吸收、采纳牛顿的理论。伏尔泰在法国倡导牛顿主义,其政治方面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英国没有法国式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牛顿能提出万有引力的理论要归功于当时没有审查制度的约束)。从启蒙运动的角度来看,牛顿哲学(或者说“牛顿方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也可以用来研究社会以及道德方面的问题。在18世纪中叶,牛顿的自然哲学几乎可以被当作一个普遍的标准,用来评判人们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然而,人们对牛顿理论和方法的接受,并没有在步调上保持一致,而是在看法上产生了分歧。不同的人都试图援引他的理论,比如为基督教辩护的人和无神论者、把牛顿和培根联系起来的经验主义者,以及试图把牛顿、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的理论调和起来的理性主义者。伏尔泰的情人、出色的夏特莱侯爵夫人(Marquise du Ch?telet)也作过类似的努力(参见插图2)。 18世纪,牛顿的形象广为传播,得到人们的崇拜。在(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其他许多地方,描绘这位英国伟人的绘画和雕像上往往还带有赞美的文字,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也有很多。正如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所看到的那样,牛顿在18世纪时显现出来的形象,其实有些失真。事实是,牛顿的科学成了其他人的某种文化时尚,而这种文化时尚与基于牛顿著作的学术研究几乎毫无关系。贵族阶层和富裕的上层阶级聘来导师和实验者,让他们讲解牛顿自然哲学的新颖之处。这些人之所以有这种兴趣,一方面是他们相信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是牛顿的哲学又使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某个主宰者创造出来的神奇产物(参见插图3)。在整个启蒙运动时期,介绍《数学原理》和《光学》的读物都大获成功。 然而,有一个只有少数科学史专家才知道的事实—这一事实掩盖了牛顿思想在18世纪时曾经遇到的大问题。牛顿的数学思想确实曾遇到过麻烦,我们甚至可以把18世纪称为牛顿的数学影响力衰落的世纪。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来自欧洲大陆的科学家,比如约翰·伯努利和丹尼尔·伯努利父子(Johann and Daniel Bernoulli),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让·勒朗·达朗伯(Jean-Baptiste Le Rond D’Alembert),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和皮埃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Simon de Laplace)—拉普拉斯在18世纪发展了微积分,引入了函数的概念,创立了偏微分和变分法。 更重要的是,这些进步是基于莱布尼茨的计数法以及莱布尼茨关于数学的研究得来的,而不是借助牛顿的研究。当人们看到莱布尼茨的数学成果之后,牛顿的《数学原理》才得以在欧洲大陆被人们所接受。基于三个定律或运动公理的牛顿力学很快被一个更为普通的方法所取代,这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插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修士在专注地进行合作,注释牛顿的原著。杰奎尔在他的密友死后托人创作了这幅画。画家参考了一幅勒瑟的漫画来描绘其形象:因此,画中人的鼻子显得太长了。 …… 对于撰写牛顿传记的作家来说,19世纪早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如上所述,牛顿的形象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评价,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这种重新评价的回声。……在牛顿去世后的那几十年里,当人们逐渐淡忘活生生的牛顿的时候,英国人的普遍看法是,牛顿除了是一位伟大的自然哲学家,还是一位完全遵守英国圣公会正统教义的基督徒。他对世界的看法,就算没有证明,至少也暗示着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主宰。牛顿的同时代人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相信异端的看法”表示怀疑,这一点也在逐渐被人遗忘。 随着牛顿的私人档案被逐渐发现,人们开始对牛顿的人设产生了怀疑。在此之前的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他的私人档案只是偶尔有人去查阅。牛顿的私人文稿显示出他是一个智力超群、有道德力量的人。在一般人眼里,牛顿是启蒙运动中受人敬仰的科学家,是虔诚的圣公会教徒,并受到英国教会的赞许。而牛顿所从事的、前面提到的某些方面的研究,与他的这个形象不符。牛顿的档案在1888年首次对公众开放。……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牛顿的两个形象,即科学家与炼金术士,实验哲学家和异见者。这样的两种“面”后来让研究牛顿的学者分成对立的两个阵营。牛顿的“秘密”手稿后来在1936年被公开拍卖。朴茨茅斯伯爵所藏的档案被分拆,散落到了各地。这虽然可能会让人感到遗憾,但正是由于有了这次牛顿藏品的拍卖,才让学者们最能够看到牛顿的其他文稿。 几经周折之后,有两个买家没花多少钱就获得了大部分的拍卖品。他们是犹太学者亚伯拉罕·亚胡达(Abraham Yahuda)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亚胡达买下了牛顿手稿中有关编年史、教会历史、教会研究和有关预测术的部分……凯恩斯也写了一篇题为《牛顿其人》(Newton the Man,1945年)的文章,引起了轰动。……凯恩斯的文稿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在他的文章中,牛顿喜欢用符号和炼金术的象征,认为自然的精神渗透一切,金属可以变形,他还相信埃及占星术士的神话,研究了赫耳墨斯的智慧和魔法石。 …… 那么,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个冷静的数学家,计算行星的轨道,信奉决定论的自然观,而且还如约翰·济慈(John Keats)所抱怨的那样:“让所有的彩虹失去了五光十色的魅力。”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否认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异教徒,把自然哲学看作寻找那主宰宇宙的单一之神(pantocràtor)之天意所在?或许,牛顿是“最后一位苏美尔人”。他恢复了赫耳墨斯那种神秘的异教智慧;也许还是迈蒙尼提斯的追随者? …… 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有很多。第一,我们必须明白,牛顿所做的事,不是试图回答他自己随意想出来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他同时代的人所提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只有纯粹的理论维度,而是存在于特定的政治事件和社会背景之中。那些重大的事件不仅困扰着牛顿,而且也是他同时代的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最后一点(这一点也是我特别关注的),我们不应该认为“传统的”牛顿,即作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牛顿,就比作为炼金术士和神学家的牛顿显得距离我们更近一些。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天文学、光学甚至数学的目标和方法的定义,与现在人们所接受这些学科的范畴有很大的不同。从本书的观点来看,重要的是了解牛顿和他的同时代人如何看待这些科学学科与宗教和哲学领域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之间有着哪种深刻的联系。当时的那种认识与今天的情况颇为不同。 ◆ 看完这七位巨人的故事,就看懂了文艺复兴如何推动人类走向理性! ◆ 从达·芬奇到牛顿,从艺术到科学,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成就和杰出人物! ◆ 附有大量彩图,画作、抄本、手稿、照片……图文并茂地呈现大师的造诣与热忱!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七位资深学者携手解读! ◆ 既有专业深刻的分析,又有精炼易懂的叙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 将读者带回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感受时人如何孜孜不倦、前赴后继地追求理性。 ◆ 正是对世界的好奇、对人性的信赖,指引着人类走出愚昧的黑暗,追逐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