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幸福

何为幸福
作者: (古罗马)奥古斯丁|责编:张超琪//许可爽|总主编:苏德超|译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何为幸福
ISBN: 9787519048648

作者简介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苏德超(主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老师苏德超教授凭借自己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出色的讲述能力,让哲学课,成为武汉大学最受欢迎的课。青年学者的领头羊苏德超教授是整个哲学界青年学者的佼佼者,不仅是年轻的博导,而且学术上更是能力出众。 贺腾(编译):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波恩大学(全球最好的经院哲学专业)哲学博士。

内容简介

正确的意愿带来幸福 所有人都愿享幸福,如果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他们将会是不朽的,否则他们不会幸福。此外,如果他们以相似的方式被问及关于不朽的问题,就如同幸福那样,他们都会回答他们愿享不朽。无论是怎样的幸福,不是这样就会是那样,被寻求,但是在此生的幸福是假的,因为此生缺乏不朽,若不能实现不朽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所论证的,人们正如他们所愿享地那般幸福地生活,并且没有走上错路。因为无人错误地愿享不朽,因上帝的礼物,人之自然就是追求不朽;如果人缺乏这样的能力,也就缺乏幸福的能力。幸福生活的人必须真正地活着。如果他失去了生命,幸福生活又如何实现呢?但是如果他失去了生命,这要么是根据他的意愿,要么是违背他的意愿。如果是违背其意愿的,死亡不是他自己所能掌控的,那么生活如何可能是幸福的呢?此外,人若是不能得到愿享的事物,是不会幸福的,如果某人违背了他的意愿而失去一些事物,他将是多么不幸!并非仅仅因为荣誉,因为拥有的财富,或者什么别的事物,生命本身都没有了,何谈幸福生活呢?所以,即便没有感觉留下,生命可能是悲惨的(若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幸福生活),只要他仍然有意识,他就是不幸的,因为他知道他所爱的事物会因违背他的意愿而消失。生命若违背人的意愿而逝去,就不可能是幸福的。 如果拥有生命的人自愿放弃生命,这样的生命如何是幸福的?对此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幸福的人既不主动选择放弃幸福生活,也不希望生命的失去。生命因死亡而逝去;面对死亡,他们毫无畏惧,以一颗平静心对待。但如果缺乏对生命的爱,很难说是幸福生活。幸福的人不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对于幸福生活的增长与消失不曾关注,又如何能说幸福生活被人人所爱呢?也许,正因为幸福生活,人们才追求美德,但是现在来看,这一美德让我们不再爱幸福本身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因为不爱目的本身,也不会爱美德了。最后,人人愿享幸福这个观点需得以检验和解释,并需要指出在何种意义上是正确的。如果有些人已经幸福,难道不是要么出于意愿或是违背他们的意愿吗?或者,如果他们愿享幸福,正如真理所规定的,正如自然所强迫的,最高的善和不变的创世者已经将其印刻在人的意愿之中;如果我说,幸福的人若愿享幸福,他们势必不会愿享不幸福。但是,如果他们不愿享幸福,他们无疑不会愿享他们自己失去幸福,并死去。但是如果他们生活,他们只能幸福,不会希望他们自己的生命终结了。所以,无论是已经获得了真幸福的人,抑或是欲求如此的人,都想要不朽。但是他没有幸福的生活,他所愿享的事物还没有成为现实。所以,此生获得真正永恒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走向生命的完美,就必须从物质中解脱。保持谦卑——奥古斯丁的信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