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作者: 项安波|责编:杜君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ISBN: 9787517713524

作者简介

项安波,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Computers in Industry、《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中国建筑经济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基本处于自发 式、原生型的状态。1993年提出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设想,自此 开始,我国国有经济进入有规划、有设计的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阶段,迄今经 历了三个主要的政策阶段:1997年至2002年以“三年脱困”为重点工作的国有 经济战略性调整阶段;2003年至2012年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 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为主导、以国企重组为主要手段推进国有资产调整阶 段;新时代进入全面深化国企改革阶段,主要是以“管资本为主”和国企战略 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来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 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来,中央层面, 主要在推进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以管 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予以部署和落实;地方层面,则主要是 以国有资本的调整,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支持本地的战略性新兴 产业。 一、成效及经验 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多年的持续努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 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从行业布局来 看,国有经济的调整优化态势明显;从区域布局来看,国有经济的区域布局 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发挥了积极作用;从集中度分布 来看,国有资本向大型企业集中的态势明显;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明显 进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架构和国有资本动态调整机制初步 形成。 30年有规划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的基本经验是: 服务国家战略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行政推动是引导国 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市场手段是支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 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相结 合;抓大放小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针对重点领域推动国有企业实施战略 性重组、专业化整合。 二、待改善之处 囿于历史遗留问题未完全解决、委托代理关系未完全理顺、激励约束机制 有待完善、相关改革尚未及时完整到位等,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 略性重组仍有完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国有经济服务国计民生能力与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涉 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以及在保障民生的公益性领域,国有资本的占比还 有提升空间。 二是国有资本布局还应更大范围地优化调整,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分布 过宽,一些非关键领域国资占比依然较高;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大量分布并 过多地集中于产能过剩行业,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投入不够、布 局稍弱;国有资本流动性不强,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有序进退”所要求的快速 流转,也使得来自资本市场的监督和压力失灵,难以转化为治理能力和发展动 力(尽管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架构已经搭建,但要有效运转并发 挥实质性积极作用,还需持续完善)。 三是国有企业“一股独大”问题仍较突出,重组整合应更注重实质性成 效。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仍不够优化和平衡,全国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比重仍 居高不下(80%左右),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占比平均在40%左 右,“一股独大”问题仍普遍存在,容易导致公司治理失衡、内部监督缺失,提 供了“内部人控制”的土壤。国企调整与重组后实质性整合难度大,重规模轻 效率、重重组轻整合导致“大而不强、整而不合”现象较为突出。 四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的操作手段需要进一步市场化,提升其科学性和 有效性。开展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应在目标上服务国 家战略和手段上尊重市场规律之间取得平衡。目前,一些国企兼并重组案例在 操作上还是偏重行政手段,忽视市场规律和企业意愿,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上有待改进,影响调整优化的实质性成效。此外,部分国企兼并重组效率低、 推进慢,原因之一是行政审批链条过长,增加制度成本和机会成本,难以适应 市场化兼并重组的时效性要求,有时导致企业错过兼并重组窗口期,错失发展 机遇。 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大量布局于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 加快转型和创新步伐。国有经济要适应重大环境变化,更积极地实施战略性调 整;国有资本要在解决产业体系“缺芯少魂”难题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大型国企要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协同创新生态系 统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 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 “引进来”;另一方面,高水平走出去,要求作为“走出去”主力军的国有企 业适应正在重构的国际竞争规则和国际议题中的国企规则。这些均要求国有企 业更主动地适应竞争政策规制和公平参与竞争。 三、目标及原则(略)" 弄清中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把握国资国企做大做强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