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神农本草经(白话彩插典藏版)

图解神农本草经(白话彩插典藏版)
作者: 编者:图解经典编辑部
出版社: 吉林科技
原售价: 69.9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图解神农本草经(白话彩插典藏版)
ISBN: 9787557827960

作者简介

《图解经典》编辑部是紫图图书公司的重点编辑团队,以经验丰富的编辑为策划骨干,联合三十多位专家和学者为顾问,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著作和主题进行全新图解式解读,十年来陆续推出的系列图书涵盖文化、哲学、艺术、**、历史各类题材,*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内容简介

茯苓 《神农本*经》上说:茯苓,味甘,性平。主治过度忧郁导致胸胁有气上逆或惊吓导致恐惧不安和心跳加速;消除胃脘的聚积疼痛;治疗发冷发烧烦闷,咳嗽,口燥舌干;使小便通利。长期服用可安和魂魄,颐养心神,耐饥饿,寿命延长。茯苓也叫茯菟,生长在山的土石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本经》中所说的茯苓实际上是白茯苓。它味甘,性平,主治胸胁间气逆上冲,内心忧闷愤恨,或由于惊吓而出现的恐惧不安、心悸;能治疗胃脘部气滞而导致的扭结疼痛,忽冷忽热,胸中烦闷,咳嗽喘逆,口舌焦躁等症;还能通利小便。长期服用可安定精神,延长寿命。 茯苓味甘淡,性平。味甘能补益中气,味淡能通利九窍。中气得补,于是心脾之气充实;九窍通利,从而邪热自解。心脾之气充实了,就会消除忧愁烦闷等不安情绪;邪热解除了,那么胃脘部扭结疼痛、烦躁闷满、咳嗽喘逆、口干舌燥等症状也就得到了缓解。另外,古人认为,茯苓淡利窍,甘助阳,是除湿的良药,它有补益脾胃之气,驱逐停积的水液,并生津导气的功效。现代临*上,茯苓通常用来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安神宁心,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心悸失眠等症;还可用来祛除湿邪,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也可治疗痰饮内停于胃导致呕吐清水,及痰饮停在肺导致咳嗽痰多等症。 关于茯苓利湿的功效,可追溯到元朝以前,传说成吉思汗曾用它治好了三*将士的风湿病。茯苓还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在古代一直被神话为延年不老的仙药。相传一位隐居在嵩山的人,常服食赤箭和茯苓,百岁之后,尽管身体肌肉已经消瘦殆尽,但眼睛里依然放射出紫色光芒,白天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听力也**好,能辨别好几里外的声音。苏东坡也是茯苓强体的有利证明,他曾亲历了服用茯苓后身体由弱变强的过程,并且晚年时,依然保持强壮的身体和旺盛的创作力。清代末年,慈禧太后对茯苓**推崇,并命人将其做成宫廷名点,后来传入民间,如今仍是北京的特产。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茯苓还含有茯苓多糖,可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 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 茯神62 克(去皮),沉香15.6 克。上药共研末,加炼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每次饭后用人参汤送服30丸。 茯苓养生 自古以来,茯苓便是仙家**的滋补食品,又是医者常用的药物。凡是讲究修身养生、追求延年的人,都**注重服用茯苓。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的膳食中已经出现了以茯苓为原料的茯苓酥、茯苓饼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喜爱吃茯苓饼,因而他年过六旬仍身体强健并保持惊人的记忆力,在他的《东坡杂记?服茯苓赋》中记述:“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另外,茯苓的美容功效也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家对慈禧太后的养颜益寿药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常用的补益**共** 种,而使用率*高的就是茯苓,高达78%。可见,茯苓的各种养生保健作用早为人们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