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清晰的观点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篇信念的确定 少有入学习逻辑学,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精通 推理。然而我却发现,这种满足感仅限于对自己的推理, 于其他人的推理却不然。 在我们所有的官能中,推理能力是最后一个被完全掌 握的,因为与其说它是一种天赋,不如说它是一种需要长 时间刻苦训练习得的技艺。推理活动的历史足以写成一部 皇皇巨著。沿袭罗马人的做法,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将逻辑 学安排在语法课程之后,内容很简单。当时的人也确实认 为逻辑是很简单的。根据他们的观点,推理的根本原则在 于,所有的知识要么依据权威,要么有确凿的原因。然而 ,通过原因推理而来的东西绝对是以权威观点为前提的。 所以,只要学完三段论,他们的思维工具就算齐备了。 罗吉尔·培根(Roger:Bacon)是13世纪中期的杰出 思想家,他的思路已经接近现代科学了。对于他来说,经 院学者对于“推理”的定义其实是通往真理路上的障碍。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对我们来说,这个观点不 难理解,因为由于先辈的努力,我们已经对“经验”有了 一个明确的认识。罗吉尔·培根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当 时“经验”中的种种繁难曲折尚未充分暴露。培根认为, 在所有类型的经验中,最好的一种是内省。这种经验可以 让人更好地认识本质,这是外部感官永远无法实现的,例 如“圣餐变体”。 四个世纪过后,更有名的那个培根(弗朗西斯·培根 )在第一本书——《新工具》(NovumOrganum)中就明确 提出,经验必须能够接受验证和再次考验。尽管培根的理 念相对前人的思想来说更胜一筹,但是现代读者若非被他 的滔滔雄辩所折服,倒是会对他对科学程序理解的粗糙而 大感震惊:我们需要的只是进行粗略的实验,在空白的表 格中草草填写结果,照章办事地过一遍,排除有误的部分 ,记下另外的方法,之后再过几年,物理科学的研究就会 大功告成——这是什么想法啊!“他像大法官一样地描述 科学。”’的确如此。 早期的科学家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伽利 略、吉尔伯特等,他们使用的方法更接近现代科学家。开 普勒用曲线描绘了火星的运行轨迹。。他对科学最杰出的 贡献是在人们的脑海里深深地刻下了一种理念:若想为天 文学发展做出贡献,必须像他这样做才可以。于是,人们 就不会满足于探讨哪一个本轮均轮体系更优越,而要根据 实测数据,考察哪一条曲线与其更符合。无与伦比的热情 与勇气帮助他完成了这项任务。他在各种不可思议(在我 们看来)的想法中蹒跚前行,在一个个荒谬的假说中求证 ,如此反复达22次,终于在绞尽脑汁后,来到了通往知识 的门槛前。如果换作一个掌握现代逻辑思维的人,这里本 应是探索的起点。 同样,每一项伟大的、让许多代人铭记的科学成就在 被写作完成之际,都不免会包含某些推理谬误,于是每一 项重大的科学进步都是逻辑学的一大教训。拉瓦锡 (Lavoisier)和同时代的科学家们进行化学研究时就是如 此。炼金术师的人生格言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才可进行实验。若极限不可跨越,则重归读书。”在幻想 着稍加修正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却无可避免地失败之后, 拉瓦锡并没有完全依靠读书与祈祷,也没有幻想冗长、复 杂的化学程序会产生某些效果,而是用愚钝的耐心将它投 入实践,最后把自己的幻想发表了事。他把自己的思想带 入实验室,融入每件器材之中。他赋予推理新的含义,将 它视为一种直接操控真实事物的过程,而非仅限于文字和 幻想。 很大程度上,围绕达尔文主义的争论是一个逻辑学问 题。达尔文先生想要把数理统计的方法应用到生物学研究 中,这一方法已经在许多不同科学分支如气体理论中有所 应用。尽管无法以某种关于该类物体性质的假说解释某种 气体分子的运动形式,但是克劳修斯(clausius)与麦克 斯韦(Ma,州eu)却通过概率论的原理提出预测,说明在 一定条件下,某一成分的分子会达到某一速率,每秒钟分 子碰撞次数是多少,等等;再从这些信息中推导出气体的 某种性质,尤其是热力学性质。达尔文采取了大同小异的 方法,尽管没有对操作上的变化和不同的自然选择逐一进 行说明,但他依然证明了长久看来动物会与环境相适应。 现存的动物类型是否是这种选择的结果?这种理论应该采 取怎样的立场?这些问题形成了讨论的主题,让事实与逻 辑的问题奇妙地相互交织。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