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8.70
折扣购买: 血肉长城(徐州会战)/经典战史回眸抗战系列
ISBN: 9787307081925
对于南京的防御,国民政府自从1 932年的一二 ·八淞沪事变之后就开始考虑了。国民政府的参谋本 部判断,如果中日之间再次在上海爆发战事,日军的 陆军必将沿京沪铁路,海军必将溯长江而上,从两面 夹击南京。因此,参谋本部于1932年12月成立了城塞 组,由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主任,在德国顾问的指导 下,开始在南京以东地区构筑国防工事,并在长江沿 岸的江阴、镇江、江宁等要塞整修国防工事。不过随 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生效,计划中的国防工事修筑 并未能按时开工。 1935年夏,随着日本在华北地区积极策划“华北 自治运动”,使华北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这也使国 民政府进一步认清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开始认 真积极地进行抗战准备。南京地区的国防工事修筑也 在这一大气候下开始全面展开。 1936年2月,在张治中的领导下,在上海与南京 之间的主要防御方向构筑了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和锡 澄线(无锡至澄山)两道国防工事线,形成了南京接近 地的防御阵地。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 道阵地。外围阵地为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 、青龙山、栖霞山、乌龙山一线;复廓阵地分为外廓 与内廓,外廓为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幕府山一 线,而以南京城垣作为内廓;南京城内则以北极阁、 清凉山等制高点为核心据点。 1 937年8月1 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底,随着 日军增援部队在川沙登陆,日军在淞沪战场上逐渐由 守势转为攻势,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始未雨绸缪地考虑 起上海沦陷后南京的防御问题。9月2日,中国统帅部 一面命令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会)执行部与南京警备 司令部迅速整修南京地区的防御工事并制订防御计划 ,一面命令第三战区迅速派出部队整修、加强吴福线 和锡澄线的国防工事,准备作为上海地区部队在万不 得以时退守后方的预设阵地。就在这天,蒋介石电令 何应钦:“首都附近各线阵地,应即编成。招募民夫 ,由教导总队派兵指导赶筑工事。”同时命令南京警 备司令谷正伦:“已电令第53师、77师、121师迅速 开赴南京,归该司令指挥,加强首都附近之工事。预 定由77师担任常州、宜兴、长兴一带防务;53师担任 浦镇、滁州一带防务;121师担任句荣、天王寺一带 防务。希妥为计划,并于到南京后分别予以指示为要 。” 根据统帅部命令,南京警备司令部在军委会执行 部的领导下制订了南京防御阵地的编成计划,其主要 内容为:以大胜关至龙潭之线原国防工事为主阵地( 即南京东南主阵地);以雨花台、紫金山、银凤山、 杨坊山、红山、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一线为预备 阵地(即复廓阵地);在长江北岸,以浦口为核心,由 划子口沿点将台至江浦县以西为主阵地,与东南主阵 地形成环形防御;预计使用总兵力为5个军,其中江 南地区部署4个军,江北地区部署1个军。而在江南的 4个军中,东南主阵地部署3个军,复廓地区部署1个 军。这一计划虽然得到了统帅部的批准,但预计使用 的5个军都未能落实,就连最早开赴南京的3个师中, 53师和77师又被调往他处,根本未到南京,121师到 达南京后却又被调往其他地区。 9月1日,统帅部曾令第1军负责修整吴福线国防 工事。但9月3日又改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指 派部队整修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工事,并构筑野战工 事,限令9月20日前完成。顾祝同认为兵力不足,回 电表示在限期内只能完成国防工事的整修,野战工事 整修请统帅部另行指派部队负责。因此,蒋介石于9 月10日电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抽出第66军担任 吴福线守备并构筑野战工事:要求66军以1个师担任 吴江至阳澄湖以南的守备,主力位于吴县,另1个团 位于淀山湖以西莘塔镇、周庄以及阳澄湖以西、同里 以东;以1个师担任湘城镇经常熟至福山一线守备, 主力位于杨尖镇,另1个团位于梅李镇、浒浦镇;66 军教导旅担任福山镇以西以北地区守备。吴福线未完 成之永久、半永久工事,由城塞组派员和66军军长共 同负责完成,该军部署及野战工事限令在9月20日前 完成。 9月15日,66军到达吴福线,但由于淞沪战场情 况十分危急,因此很快就被调到淞沪战场参战,吴福 线的国防工事整修和守备再次成为泡影。直到9月24 日,才抽调33师的3个团和76师的4个团以及民夫开始 整修、构筑吴福线国防工事,勉强于10月10日前完成 ,但整个吴福线却没有部署强有力的守备部队,整个 防线的守备依然形同虚设。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