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视角下滇桂黔石漠化区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简介
张海丰,男,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广西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选,广西知识产权(专利)十百千中青年专家。 主要从事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秘书处成员。在《当代经济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篇)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经济发展是一个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农业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根据理论推导,这种劳动力的单向流动将一直持续到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出现为止。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很容易得出另外一个推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会收敛,二元经济格局也将随之消失。但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收敛趋势不仅没有出现,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反而日益严重。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后发国家在快速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都在一定发展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乡发展差距扩大、乡村凋敝等非均衡发展问题,这种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持续存在,甚至出现了加剧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从工业化中期开始,就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诸如《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韩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新村运动”,日本和韩国的制度供给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提升。 滇桂黔石漠化区作为我国集中连片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其环境硬约束,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该区域工业化进程滞后,工业反哺农业不足,城市辐射农村的力量薄弱。受到区位因素和自然环境禀赋因素的制约,滇桂黔石漠化区支撑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乡村产业相对缺乏,而产业薄弱又导致市场规模狭小从而无法吸引投资,进而导致经济发展锁定在“布罗代尔钟罩”之内。著名经济史学家、“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格申克龙认为,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制度和组织的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其启发,笔者认为,滇桂黔石漠化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不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供给,才能打破“布罗代尔钟罩”,从而开启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市场扩展和农民增收的“斯密动力”型增长。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滇桂黔石漠化区只有把握住这一国家战略的窗口期,通过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撬动乡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